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的逆向设计

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的逆向设计

一、装载机新型工作装置反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1](2020)在《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参数优化》文中指出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化成机械能对外输出扭矩,其性能的好坏对整个液压系统的运行起决定性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因其输出扭矩大、低速稳定性好、体积小、与驱动装置相连可以省去减速装置等优点,如今在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船舶机械、军事机械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国内生产的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因其精度、材料的性能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进口液压马达仍为主流。定子导轨曲线的形式决定液压马达输出扭矩的大小,因此对此液压马达定子导轨曲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来源于某企业在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研究,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液压马达的主要零部件的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有限元分析以及对定子导轨曲线进行优化分析,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液压马达的特点、液压马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子导轨曲线的研究现状、液压马达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圆柱滚子式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作为研究对象,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简化的力学模型。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分析柱塞滚子与定子导轨间的接触应力得到相应的定子导轨曲线方程。其次,利用CAXA、SolidWorks、ADAMS对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物理模型进行搭建并通过机械系统动力学进行合理性分析验证;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总体变形云图、滚子与定子导轨接触的等效应力云图、滚子变形云图、滚子与定子导轨接触变形云图四个云图进行云图分析。最后对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柱塞副运动学进行分析以及定子导轨曲线的精确绘制进而得到定子导轨,通过改变定子导轨内曲线的幅角分配情况,利用ADAMS分别分析在不同的幅角分配下液压马达输出扭矩的情况进而得到最优的幅角分配。

曹臣[2](2017)在《变速器叶轮片砂芯的打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载机是一种典型的物流领域工程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散装物料、管状物料的装载搬运等领域。而变速器叶轮片是装载机传动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制造方式主要是传统的低压砂型铸造,存在模具设计和制造周期长、手工制模精度较差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产品更新研发速度的瓶颈,而3D打印技术的精确、高效等特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论文以实现变速器叶轮片砂芯的3D打印制造为目的,对喷墨砂型技术全流程展开研究,并对其可靠性进行验证。首先,采用UG曲面造型和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可用于3D打印且曲面衔接顺畅、参数化的叶轮片砂芯三维模型,再结合蛛网仿生结构的特点,设计一种有效避免“台阶效应”和减少喷头开关次数的新型扫描路径规划算法,设计并成功打印叶轮片砂芯,最后通过逆向建模实验检测验证技术可靠性;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依据LG公司的装载机变速器叶轮片的实体尺寸数据,利用Unigraphics NX(UG)三维设计软件中NURBS曲线拟合功能对获得的点坐标集合进行了叶片截面型线的拟合,建立叶轮片的三维模型,并采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对砂芯主体进行创建,从砂芯主体减去叶轮片三维模型便可获得用于3D打印的叶轮片砂芯三维模型。针对目前已有的3D打印扫描路径规划算法进行研究分析,在STL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等层厚切片处理,并在轮廓偏置扫描的基础上,借鉴蛛网的等距螺旋结构,提出一种基于蛛网结构的新型算法应用于砂芯切片的扫描路径规划中,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扫描路径规划算法并展示。对砂芯3D打印过程中设备、材料的选择及打印方式进行设计,并成功完成叶轮片砂芯打印。对打印成形的叶轮片砂芯采用高精度双目非接触式三维扫描仪进行外观轮廓扫描,对采集到的表面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中进行点云处理并逆向建模,利用Geomagic Qualify软件与叶轮片砂芯的三维模型进行3D比较并通过正态分布函数、误差传递累积的函数、泰勒级数和偏导公式对采样随机点的误差进行研究和曲面精度分析,从而验证了3DP喷墨砂型技术的可靠性。

王文博[3](2016)在《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铲土运输机械在工程建设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全球提倡节能、减排、降耗的背景下,装载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铲土运输机械设备,提高其整机性能,实现节能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大多数装载机的动力传动系统仍以液力传动系统为主,在液力传动系统中,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之间匹配的好坏是影响整机性能的重要因素。通常装载机上所用液力变矩器的能容特性是固定不变的,面对装载机复杂多变的作业工况,无论采取何种匹配方式,都不能同时满足不同作业工况对于匹配性能的要求。若可以设计出一种能容特性连续可变的液力变矩器,并将其应用于装载机中来解决发动机与变矩器之间的动态匹配问题,则可以有效地改善匹配性能,进而提高整机性能。基于此种需求,本文以某7吨装载机为应用对象,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能容连续可调的新型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并对其性能及其在装载机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相似设计法和“两圆弧+直线”的方法确定了直径为370mm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的循环圆。运用等倾角射影法设计了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的泵轮和涡轮叶片,根据可调导轮结构的需要,设计了轴流导轮叶片。为了实现导轮叶片的转动,设计了导叶调节机构,并制定了导叶开度的变化范围,得到了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的总体结构。运用CFD技术对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分析了其整体内部流场和可调导轮内部流场的分布情况。获得了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的原始特性,并对其不同导叶开度下的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2)基于某7吨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和整机参数,建立了发动机和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发动机和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在行驶工况和作业工况下的共同工作输入特性、共同工作输出特性和共同工作点的变化范围,并与原机进行了对比。根据共同工作匹配特性,计算了行驶工况下装载机的牵引力、最大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度和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并与原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换装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后,可以显着地提高装载机在行驶工况下的整机性能。(3)通过某7吨装载机对砂石料进行的V型铲装作业循环测试试验,获得了一个作业循环时间内发动机油门、车速和发动机功率扣除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以这些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原装液力变矩器动态仿真模型。为了获得换装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后装载机整机性能的动态变化,根据最佳匹配原则,制定了可调导叶开度的控制策略,同样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的动态仿真模型,并将其仿真结果与原装液力变矩器动态仿真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分析,换装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后,装载机的整机性能得到了提高。

蓝强[4](2013)在《CLG766A挖掘装载机反铲工作装置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城市基础建设与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但对其维护与保养成为主题。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在用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来维修城区公路,开沟铺管道等作业。但其履带对环境的破坏力太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急需寻找另一种既高效又环保的机器来完成此项任务。挖掘装载机便充当这个角色,因此,我们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灵活、价格适中的挖掘装载机。而挖掘装载机70%的工作都是由挖掘工作装置来完成的,因此挖掘工作装置的开发,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了其效率、灵活性与成本。本设计的主要任务为:挖掘装载机总体方案设计;主要性能参数设计与计算;液压系统计算;结构设计与仿真;结构强度测试与验证。本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方案设计中提出多种方案,从可靠性、可实现性、综合性能等进行方案比较,选择方案。技术设计中应考虑总体配置合理、安全;选材、加工方法和技术条件可行;充分注意整机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力求整机性能最优化性。

王云华[5](2012)在《挖掘装载机挖掘装置液压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文中提出挖掘装载机能够同时完成挖掘和装载两项功能,其具有一个形象的名字——“两头忙”,由于其功能比较全面,而且机动性能好,因此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前景广泛。但是国内挖掘装载机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挖掘端的系统性能较差,可靠性不高,因此对于挖掘液压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校企合作项目,以挖掘装载机的挖掘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文中主要研究内容有:1.概述挖掘装载机的相关情况及发展现状,分析挖掘工作装置的原理构成及功用,对挖掘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建立挖掘系统的阀控缸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说明阀的开度和负载对液压油缸的位移具有一定影响。2.基于AMESim仿真软件建立挖掘端多路阀和挖掘液压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对多路阀动态模型的仿真分析,指出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应多路阀的工作原理及动态性能;通过对不同挖掘动作的仿真,分析挖掘系统的动态性能。3.结合仿真分析,对挖掘液压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实际系统的动态性能,对系统振荡较大、压力损失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以后的设计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刘钊[6](2010)在《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性能提升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井下装载机是地下矿山无轨采掘作业必备的主体设备之一,它依靠自身工作装置的运动来完成物料的装、运、卸,因此工作装置的结构和性能直接影响整机的工作尺寸和性能参数。工作装置设计包括连杆机构的结构参数设计和工作装置各部件的结构设计。本文以某型号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为例,对其连杆机构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针对Z型反转六杆机构结构特点,设计开发了连杆机构优化设计软件,而后分别对优化前后工作装置进行多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并对在静态载荷下工作装置的受力状况进行有限元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工作装置三维立体模型进行处理,推导出杆系几何结构基本关系式,建立连杆机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采用约束复合形法的改进算法,对连杆机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优化之后工作装置的动力性能和卸料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2.结合工作装置六杆机构特点,利用MATLAB软件GUIDE平台,设计开发了集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仿真、动态显示、齿尖运动轨迹及性能曲线和数据自动生成于一体的优化设计软件,通过对某型号井下装载机优化前后工作装置运动分析仿真计算对比和装载机铲斗齿尖运动轨迹的测量实验,验证了所开发软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3.建立了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虚拟样机数字模型,对优化设计前后工作装置进行多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计算,获得工作装置各重要杆件和铰接点的运动特性和动力学特性,精确地反映了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实际运动过程和受力状态,为更加合理地进行各构件质量的分配和强度分析计算提供了重要依据。4.建立了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有限元模型,对典型工况进行静力学分析,找出工作装置应力集中处和应力最大值,并通过对工作装置反复修改、重新建模、计算,确定动力学修改最佳方案,使工作装置的应力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郉琳,苏杭,徐楠[7](2009)在《基于ADAMS的装载机八杆机构动力学仿真研究》文中提出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八杆机构力学分析是装载机设计的核心问题。基于ADAMS建立了装载机八杆机构装载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模型,进行机械系统与液压系统模型的耦合仿真,分析了该装载装置的平移性、机构铰接点受力及液压缸长度变化等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动臂和摇臂各铰点受载情况与工作装置外载荷变化一致,分析结果对于研究装载机八杆机构关键构件的动态应力分布提供了有效数据。

路志锋[8](2009)在《LGB680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和施工的多样化发展,多功能型工程机械开始走上舞台,承担起大型工程的辅助及小型精品工程的建设任务。挖掘装载机由于具有前装后挖的特殊结构,用一台机器即可实现装载和挖掘两种施工模式,特别是通过在两端加装快速连接装置,可实现不同工作属具的轻松转换,满足不同的施工环境要求。现在,挖掘装载机已经成为多功能型工程机械的领头兵,开始广泛使用于市政建设、电缆铺设、公路建设及养护、油田建设、机场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等各种中小型工程。装载工作装置是挖掘装载机的重要组成机构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机性能的发挥。对该工作装置进行分析优化不仅能够提升挖掘装载机的设计、制造水平,提高生产率以及功率利用率、改善工作条件等;同时,对增加挖掘装载机的市场竞争力,对挖掘装载机产品系列化、精品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GB680挖掘装载机为样机,在深入研究装载工作装置的结构特点、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装载工作装置的分析模型;探讨了评价装载工作装置性能的主要参数;分析了机构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干涉情况;创建了用于运动学优化的实体模型;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对装载工作装置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利用RecurDyn/AutoDesign工程软件得到了较好的优化结果,为改型换代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最后利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装载工作装置进行了强度分析。

范文杰[9](2006)在《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动力分析、动态应力仿真研究及动臂结构拓扑优化》文中提出论文首先采用多体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液压系统相结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多体系统分析软件ADAMS中建立了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多体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模型,分析了装载工作装置在液压系统驱动下工作的动力性能。其次采用多体系统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完整的装载工作装置的刚—弹耦合体模型,分析了装载工作装置在地面铲掘、举升等工况下的动态应力,得到了弹性部件的应力时间历程和瞬时动态应力分布云图,并通过试验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分析结果为其疲劳寿命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最后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的二次开发语言APDL实现了渐进结构优化法和改进的渐进结构优化法——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并采用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对动臂结构进行拓扑优化,得到了动臂合理的拓扑形状。总之,本文对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在工作装置的动态应力研究以及动臂结构拓扑优化方面有创新性成果,为产品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提出的一些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工程结构的动力分析、动态应力研究以及连续体结构的拓扑优化中。本文对装载工作装置特殊八杆机构的研究结果作为厂校协作项目应用在山东临工工程机械厂产品的设计改进中,并投产获取了显着效益。

陈树清[10](2005)在《装载机液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报告对装载机整机液压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对装载机液压系统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报告分两个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了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第二章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实验结果。第三章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的实验结果。第四章对称换向阀控制非对称油缸的控制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换向阀控制工作油缸时的压力损失。第五章对具有同轴流量放大转向器的转向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对项目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二、装载机新型工作装置反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装载机新型工作装置反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特点
    1.3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研究现状
    1.4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定子导轨曲线的研究现状
    1.5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发展趋势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曲线液压马达柱塞滚子组件受力分析
    2.1 内曲线液压马达工作原理分析
    2.2 内曲线液压马达定子导轨典型组成
    2.3 内曲线液压马达主要部件受力分析
        2.3.1 柱塞滚子组件与定子导轨的作用力分析
        2.3.2 柱塞和柱塞缸壁间接触作用力计算
    2.4 定子导轨与滚子间的接触应力分析与求解
        2.4.1 接触区域的最大接触应力
        2.4.2 导轨曲率半径与各部分的几何关系
        2.4.3 等接触应力曲线的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虚拟样机模型
    3.1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简介
    3.2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动力学模型
        3.2.1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几何模型
        3.2.2 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物理模型
    3.3 动力学模型合理性验证
        3.3.1 柱塞运动仿真分析验证
        3.3.2 马达输出瞬时扭矩仿真分析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导轨与滚子间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的组成
    4.2 ANSYS Workbench的功能
    4.3 ANSYS Workbench分析步骤
    4.4 导轨与滚子有限元模型分析
        4.4.1 几何模型建立
        4.4.2 添加模型材料
        4.4.3 接触设置
        4.4.4 划分网格
        4.4.5 约束与施加载荷
        4.4.6 结果后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子导轨曲线的优化设计
    5.1 柱塞副运动学分析
    5.2 定子导轨曲线设计
    5.3 定子导轨曲线优化分析
        5.3.1 零速区曲线优化分析
        5.3.2 等速区曲线优化分析
        5.3.3 等加速区与等减速区曲线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变速器叶轮片砂芯的打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制芯方法的现状
    1.3 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叶轮片砂芯3D制造技术选择及工作流程
    2.1 引言
    2.2 原制芯方法与3D打印技术类型的选择
        2.2.1 原制芯方法
        2.2.2 3D打印技术选择
    2.3 3DP喷墨砂型打印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叶轮片砂芯的数字化建模
    3.1 引言
    3.2 叶轮片截面型线数据的采集
        3.2.1 叶片截面型线点集合的获取
        3.2.2 叶片截面型线点坐标的获取
    3.3 叶片的截面型线的绘制及建模
        3.3.1 曲线样条的描述
        3.3.2 叶片截面型线的建立
        3.3.3 叶片建模
    3.4 叶轮砂芯自定义特征的参数化建模
        3.4.1 自定义特征的配置
        3.4.2 砂芯截面旋转体特征的参数化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TL模型切片处理及路径规划算法
    4.1 引言
    4.2 STL文件及切片处理
        4.2.1 STL文件
        4.2.2 切片处理
    4.3 基于蛛网扫描路径规划算法
        4.3.1 叶轮片砂芯截面线形状
        4.3.2 现有路径规划方式分析
        4.3.3 蛛网结构
    4.4 算法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叶轮片砂芯打印及表面数字化检测
    5.1 引言
    5.2 砂型打印机及造型材料
        5.2.1 HST3DP-500喷墨砂型打印机
        5.2.2 造型材料
    5.3 打印方式
    5.4 实体表面数据采集方法概述
        5.4.1 接触式测量方法
        5.4.2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5.5 点云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5.5.1 点云概念
        5.5.2 点云数据的采集
        5.5.3 Geomagic Studio软件简介
        5.5.4 点云数据的处理
    5.6 基于Geomagic Qualify的数字化检测
        5.6.1 Geomagic Qualify软件简介
        5.6.2 数字化检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3)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可调液力变矩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设计与特性分析
    2.1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结构设计
        2.1.1 总体结构分析
        2.1.2 循环圆设计
        2.1.3 叶片参数的确定
        2.1.4 叶片设计
        2.1.5 导叶调节机构设计
    2.2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CFD计算
        2.2.1 计算模型
        2.2.2 CFD数值模拟
    2.3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整体流场分析
    2.4 轴流可调导轮内流场分析
    2.5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静态匹配
    3.1 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
    3.2 发动机与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
        3.2.1 发动机数学模型
        3.2.2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
    3.3 变能容匹配特性分析
        3.3.1 共同工作输入特性
        3.3.2 共同工作输出特性
    3.4 整机性能分析
        3.4.1 牵引特性
        3.4.2 动力性
        3.4.3 燃油经济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动态变能容匹配
    4.1 装载机V型作业循环测试
    4.2 原装液力变矩器动态仿真模型
    4.3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动态仿真模型
        4.3.1 导叶开度控制策略
        4.3.2 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
    4.4 动态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CLG766A挖掘装载机反铲工作装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挖掘装载机应用概况
    1.2 挖掘装载机特点与基本类型
    1.3 挖掘装载机的研究状态及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设计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及参数的确定
    2.1 设计挖掘工作装置满足的要求
    2.2 动臂连杆结构形式选择
    2.3 铲斗连杆结构形式选择
    2.4 主要参数设计与计算
        2.4.1 挖掘深度确定
        2.4.2 铲斗挖掘力确定
        2.4.3 液压系统压力确定
第3章 工作装置结构设计
    3.1 总体建模
    3.2 铲斗设计
    3.3 斗杆设计
    3.4 铲斗连杆机构设计
    3.5 动臂设计
    3.6 回转机构设计
    3.7 锁定机构设计
第4章 液压系统设计与计算
    4.1 液压缸选型计算
    4.2 油缸稳定性验算
        4.2.1 校核依据
        4.2.2 校核公式
    4.3 缸头焊缝强度校核
        4.3.1 焊缝拉应力计算
        4.3.2 焊缝许用应力
        4.3.3 校核结果
    4.4 油缸动作时间计算
第5章 挖掘工作装置性能参数
    5.1 性能参数
    5.2 挖掘图
    5.3 动臂起吊能力图
第6章 基于 ANSYS 的仿真分析
    6.1 仿真姿态提取及铰点力计算
    6.2 动臂分析
        6.2.1 力学模型
        6.2.2 仿真结果
        6.2.3 应力测试结果
        6.2.4 结果分析
    6.3 斗杆分析
        6.3.1 力学模型
        6.3.2 仿真结果
        6.3.3 应力测试结果
        6.3.4 结果分析
    6.4 摇臂分析
        6.4.1 力学模型
        6.4.2 仿真结果
        6.4.3 结果分析
    6.5 拉杆分析
        6.5.1 力学模型
        6.5.2 仿真结果
        6.5.3 结果分析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挖掘装载机挖掘装置液压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挖掘装载机概述
    1.2 挖掘装载机的分类
    1.3 挖掘装载机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挖掘装载机的发展状况
        1.3.2 国内挖掘装载机的发展状况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挖掘系统理论分析研究
    2.1 挖掘工作装置介绍
    2.2 挖掘装载机回转机构简介
    2.3 挖掘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2.4 挖掘系统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挖掘液压系统动态仿真分析
    3.1 AMESim 软件简介
    3.2 基于 AMESim 的动态模型建立
        3.2.1 多路阀动态模型的建立
        3.2.2 挖掘装置动态模型的建立
        3.2.3 挖掘液压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
    3.3 挖掘液压系统动态仿真分析
        3.3.1 多路阀的动态仿真分析
        3.3.2 挖掘系统的动态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挖掘液压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概述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内容
    4.4 仿真与实验对比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性能提升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概述
        1.1.1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的结构
        1.1.2 工作装置连杆机构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1.2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的研究现状
        1.2.1 工作装置连杆机构的研究
        1.2.2 工作装置结构性能研究
        1.2.3 工作装置动态分析与设计研究
    1.3 课题来源、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优化设计
    2.1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基础
        2.1.1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基本概念
        2.1.2 工作装置的典型作业工况
        2.1.3 工作装置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铰链四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2.3 优化算法的介绍和选取
        2.3.1 优化算法介绍
        2.3.2 优化算法的选取
    2.4 工作装置六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2.4.1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性能评价指标的定义
        2.4.2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性能参数的定量计算分析
        2.4.3 六杆机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2.4.4 优化求解
        2.4.5 优化后工作装置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工作装置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研究
    3.1 工作装置运动状态图的绘制
        3.1.1 工作装置分析模型的建立
        3.1.2 工作装置动态显示与运动仿真的实现与编程
    3.2 工作装置性能参数数字化求解
        3.2.1 工作装置性能参数的编程求解思想
        3.2.2 工作装置性能参数的计算程序
    3.3 工作装置数字优化软件的开发
        3.3.1 软件开发平台和编程语言介绍
        3.3.2 工作装置优化设计软件功能介绍
        3.3.3 应用实例
    3.4 小结
第四章 工作装置多刚体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仿真软件的选择
    4.2 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4.2.1 工作装置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添加约束和驱动
        4.2.3 施加载荷
    4.3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4.3.1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运动学分析
        4.3.2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
    4.4 优化后工作机构动力学分析
    4.5 工作装置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研究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1 工作装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 有限元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的导入
        5.2.2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化
        5.2.3 作用力的确定
        5.2.4 边界条件的确定
        5.2.5 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5.2.6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3 连杆机构优化后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
        5.3.1 连杆机构优化后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
        5.3.2 耳板尺寸对工作装置应力水平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装载机铲斗齿尖运动轨迹测试实验
    6.1 实验目的
    6.2 测试方法
    6.3 实验条件
    6.4 数据分析与处理
    6.5 测试结果及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附录

(7)基于ADAMS的装载机八杆机构动力学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装载机工作装置建模
    1.1 八杆机构的结构
    1.2 八杆机构工作装置模型
    1.3 液压系统模型的实现
    1.4 装载工作装置外载荷的确定
2 装载机工作装置动力仿真
    2.1 平移性能分析
    2.2 液压缸长度变化分析
    2.3 机构受力分析
3 结论

(8)LGB680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挖掘装载机的发展概况及装载工作装置研究现状
        1.2.1 挖掘装载机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2 挖掘装载机工作装置八杆平行机构的研究现状
        1.2.3 工作装置计算机辅助分析发展概述
    1.3 挖掘装载机工作装置的特点及设计要求
        1.3.1 八杆平行机构的结构特点
        1.3.2 装载工作装置的设计要求
    1.4 课题主要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主要内容
        1.4.2 课题意义
第2章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 简介
    2.1 RecurDyn 概述
    2.2 RecurDyn 关键技术
    2.3 RecurDyn 分析工具包
    2.4 RecurDyn 的仿真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载工作装置机构及动力分析
    3.1 装载工作装置八杆平行机构的几何分析模型
    3.2 外载荷的计算
    3.3 总体参数分析
    3.4 性能参数分析
    3.5 干涉分析
        3.5.1 结构干涉分析
        3.5.2 运动干涉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载工作装置优化分析
    4.1 创建机构优化模型
        4.1.1 创建模型
        4.1.2 添加约束
        4.1.3 添加力
    4.2 原始模型仿真分析
        4.2.1 添加驱动
        4.2.2 建立关键参数方程
        4.2.3 设置仿真参数
        4.2.4 仿真结果
    4.3 优化分析
    4.4 优化结果与原始参数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载工作装置强度分析
    5.1 Ansys Workbench 概述
    5.2 确定分析工况
    5.3 添加外载荷
    5.4 添加接触
    5.5 添加约束
    5.6 划分网格
    5.7 强度分析
        5.7.1 正载工况强度分析
        5.7.2 偏载工况强度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动力分析、动态应力仿真研究及动臂结构拓扑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挖掘装载机国内外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挖掘装载机简介
        1.1.2 国外挖掘装载机的发展综述
        1.1.3 国内挖掘装载机的发展综述
    1.2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多体系统动力学概述
        1.2.2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1.3 结构拓扑优化研究方法综述
        1.3.1 结构拓扑优化的解析方法
        1.3.2 结构拓扑优化的数值方法
    1.4 八杆机构工作装置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多体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理论基础
    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2.1.1 多刚体系统的组成
        2.1.2 系统广义坐标的选择
        2.1.3 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1.4 运动学分析
        2.1.5 动力学分析
        2.1.6 静力学分析
        2.1.7 初始条件分析
    2.2 弹性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2.2.1 离散化方法
        2.2.2 模态集成法
        2.2.3 集成有限元模型的多体理论分析
    2.3 ADAMS软件应用中解决数值发散的技巧
        2.3.1 数值发散的原因
        2.3.2 解决数值发散的技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3.1 ADAMS中多体模型的建立方法
        3.1.1 几何模型的创建
        3.1.2 定义约束和运动
        3.1.3 模型中多余约束的检查、修改
        3.1.4 施加作用力
    3.2 装载工作装置多体系统模型的建立
        3.2.1 对称载荷工况工作装置多体系统模型
        3.2.2 偏载工况工作装置多体系统模型
    3.3 装载工作装置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3.3.1 装载工作装置液压系统
        3.3.2 ADAMS/Hydraulics简介
        3.3.3 ADAMS中装载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建模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动力分析
    4.1 装载工作装置外载荷的确定
        4.1.1 插入阻力
        4.1.2 铲取阻力
        4.1.3 ADAMS中装载工作装置仿真外载荷的施加
    4.2 装载工作装置机械系统动力分析
        4.2.1 工作装置的典型工况
        4.2.2 工作装置平移性、卸载性分析
        4.2.3 铲斗齿尖轨迹分析
        4.2.4 铰点受力分析
        4.2.5 各构件夹角变化分析
    4.3 装载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动力分析
        4.3.1 液压缸速度、长度变化分析
        4.3.2 液压缸两腔的压力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动态应力仿真及试验研究
    5.1 结构动态应力计算方法概述
    5.2 弹性体系统建模中修正的Craig-Bampton法
        5.2.1 传统的Craig-Bampton方法
        5.2.2 修正的Craig-Bampton方法
    5.3 装载工作装置刚-弹耦合体建模
        5.3.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5.3.2 工作装置弹性部件模态分析
    5.4 工作装置动态应力分析
    5.5 工作装置动态应力试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的动臂结构拓扑优化
    6.1 基本的渐进结构优化(ESO)方法
        6.1.1 基于应力和灵敏度的渐进结构优化方法
        6.1.2 灵敏度分析
    6.2 双方向结构进化拓扑优化法(BESO)
    6.3 拓扑优化中的数值不稳定现象及其解决办法
        6.3.1 棋盘格式
        6.3.2 网格依赖性
        6.3.3 局部极值
    6.4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渐进结构优化法实现
        6.4.1 ANSYS二次开发语言APDL简介
        6.4.2 渐进结构优化法的实现
        6.4.3 算例
    6.5 动臂结构的双方向渐进拓扑优化
        6.5.1 动臂满设计区域的确定
        6.5.2 工作装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5.3 载荷工况
        6.5.4 多载荷工况下动臂结构的BESO方法优化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附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装载机液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装载机整机液压系统实验测试的工程背景及意义
    1.3 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
第二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实验分析
    2.1 概述
    2.2 空载工况实验
        2.2.1 空载实验的实验环境
        2.2.2 空载实验典型实验曲线
    2.3 满载工况实验
    2.4 工作装置连杆机构干涉状态实验
    2.5 沙场模拟工况实验
    2.6 空载路面行驶实验
第三章 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实验
    3.1 概述
    3.2 空载原地转向实验
    3.3 沙场模拟工况实验
    3.4 满载工况实验
    3.5 空载路面行驶转向实验
第四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特性分析
    4.1 作为主换向阀的对称四通比例换向阀控制非对称液压油缸时的性能分析
    4.2 换向阀在液压系统中的压降损失
第五章 同轴流量放大转向系统分析
    5.1 液压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5.2 同轴流量放大转向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3 转向系统数学模型
        5.3.1 建模时的假设
        5.3.2 转向数学模型
        5.3.3 各节流面积的确定
    5.4 同轴流量放大转向器的压力—流量特性
    5.5 转向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5.5.1 转向器流量线性化方程
        5.5.2 系统结构图及传递函数
        5.5.3 系统的波德图及转向系统稳定性分析
        5.5.4 转向系统性能参数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装载机新型工作装置反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内曲线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参数优化[D]. 杨凯. 长安大学, 2020(06)
  • [2]变速器叶轮片砂芯的打印关键技术研究[D]. 曹臣. 广西大学, 2017(06)
  • [3]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性能及应用研究[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16(09)
  • [4]CLG766A挖掘装载机反铲工作装置优化设计[D]. 蓝强. 吉林大学, 2013(12)
  • [5]挖掘装载机挖掘装置液压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D]. 王云华. 吉林大学, 2012(09)
  • [6]井下装载机工作装置性能提升及结构优化研究[D]. 刘钊. 中南大学, 2010(03)
  • [7]基于ADAMS的装载机八杆机构动力学仿真研究[J]. 郉琳,苏杭,徐楠.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9(04)
  • [8]LGB680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优化设计[D]. 路志锋. 吉林大学, 2009(09)
  • [9]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动力分析、动态应力仿真研究及动臂结构拓扑优化[D]. 范文杰. 吉林大学, 2006(10)
  • [10]装载机液压系统研究[D]. 陈树清. 吉林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新型装载机工作装置的逆向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