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人CRP快速定量检测经验

800人CRP快速定量检测经验

一、800人次快速CRP定量检测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热甫开提·阿不都哈力克[1](2021)在《NLRP3/IL-1/NF-κB信号通路及IL-1基因多态性在VTE中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

王佳佳[2](2021)在《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收集临床湿热泻患儿的粪便样本,以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运用药敏检测方法分析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抗生素耐药谱。应用中医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主要针对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及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分析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生物膜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阐释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机制。方法:1.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耐药谱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革兰氏染色(快速法)。2.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BBF)的形态学观察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A(FITC-Con A)和碘化吡啶(PI)荧光染色,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的实验方法,镜下观察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形态学改变。3.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分析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是否与群体感应系统相关。结果:1.对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进行了包含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11大类共计21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分离菌株对2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6%~86%,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达8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56.5%(CAZ%18%,CZ%74%,FEP%66%,CTX%68%)、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约为46.7%(CIP%44%,LVX%46%,MXF%50%)。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和8%)。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和氨苄西林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16μg/ml、头孢噻肟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庆大霉素、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8μg/ml,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最高值分别为>2μg/ml和>4μg/ml,粘菌素MIC最高值为1μg/ml,均呈现高水平耐药。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形态学改变,药物作用48小时绿色荧光逐渐增强增多,红色信号开始有小团聚集,表示生物膜已逐步增多,并比较稳定。临床分离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经不同浓度黄连、黄芩处理后均粘附力降低,菌体形态发生改变。3.临床分离菌株菌经1/4MIC(400μg/m)的黄芩作用后,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下调。结合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及RT-PCR的结果,1/4MIC(400μg/ml)黄芩是抑制生物膜的最适浓度。菌株经1/4MIC(400μg/ml)黄连作用后,pfS、motA、hfl A共3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下调,fitsQ、hflX、omp A、sdiA共4个基因的表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结论:1.临床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显示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5%和46.7%,儿童抗生素耐药严峻。2.黄连、黄芩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相同浓度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黄芩强于黄连,相同药物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药物浓度更大,其作用越强。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RT-PCR,其中1/4MIC(400μg/ml)黄芩为生物膜形成的最佳抑制浓度。3.1/4MIC(400μg/ml)黄芩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通过下调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抑制LuxS/AI-2介导的种间QS系统的AI-2信号分子的合成阶段。1/4MIC(400μg/ml)黄连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抑制了与大肠埃希菌鞭毛驱动紧密相连的双组分系统qse BC,进而AI-2生成减少。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经RT-PCR后考虑可能与其他机制相关,后续可从其它角度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孙佳文[3](2021)在《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Meta分析及GRADE证据分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归纳合并结局指标,系统评价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质量等级评价,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及重庆维普数据库(VIP)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词为“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pneumonia”、“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等主题词及相应的自由词。检索时限为2015年6月-2020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5.3及Stata MP16.0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且采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GRADE评价标准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1.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有17篇,采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其中有7篇为高质量文献,有10篇为低质量的文献,可能会造成结果有偏倚。2.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在总有效率[RR=1.15,95%CI(1.10,1.19),P<0.00001]、退热时间[SMD=-0.87,95%CI(-1.05,-0.70),P<0.00001]、咳嗽咳痰消失时间[SMD=-0.86,95%CI(-1.05,-0.67),P<0.000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SMD=-0.84,95%CI(-1.04,-0.64),P<0.00001]、影像学吸收时间[SMD=-0.78,95%CI(-1.47,-0.09),P=0.03]、平均住院天数[SMD=-0.82,95%CI(-1.07,-0.58),P<0.00001]等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治疗后WBC计数水平[SMD=-0.60,95%CI(-0.76,-0.44),P<0.00001]、治疗后NEU%[SMD=-0.33,95%CI(-0.65,-0.01),P=0.04]、治疗后CRP水平[SMD=-1.33,95%CI(-2.09,-0.58),P=0.0005]、治疗后Pct水平[SMD=-1.08,95%CI(-1.53,-0.63),P<0.00001]、治疗后ESR水平[SMD=-0.90,95%CI(-1.18,-0.61),P<0.00001]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事件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退热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治疗后WBC水平属于中等质量的证据;总有效率、治疗后NEU%属于低质量证据;影像学吸收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后CRP、Pct、ESR水平属于极低质量证据。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能明显提高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能显着缩短退热时间,减少咳嗽咳痰及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加快促进影像学吸收,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WBC、NEU%、CRP、Pct、ESR等炎症指标的水平,抑制炎症因子浸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事件,值得临床应用。但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整体偏低,证据等级整体上属于低质量证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设计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以加强证据力度,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满君[4](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5](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韩文博[7](2020)在《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防治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症状、预防冠心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风邪的重要性,从风论治冠心病也具有确切疗效,然而有关风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有限,探索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对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对现代文献中从风论治冠心病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以风速和炎症因子为切入点,探讨风邪可能的实质内涵及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探索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为冠心病高危人群识别和预警模型构建提供有力依据。方法: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与从风论治冠心病相关的现代文献,对证候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收集铜川地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住院冠心病病例,及同期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数据,着重分析风速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探讨外风与风速、心血管事件的内在联系。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两组病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hs-CRP、IL-6、MMP-9、GDF-15的浓度进行对比,探讨内风与炎症因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内在联系。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将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对比两组的中医证候计分及症状、舌象、脉象特点,总结出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并通过ROC曲线评估风邪临床表征的诊断效能;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纳入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进行随访,分析风邪临床表征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595篇,最终纳入20篇文献。从风论治冠心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风邪侵袭最常见的病位为心络;治疗冠心病常用风药为黄芪、川芎、羌活、威灵仙、芍药、葛根。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纳入650例冠心病患者,男、女性各325例,总体平均年龄69.34岁。结局方面,650例患者累计发生心血管事件754次,相对于低风速(0.70-1.90 m/s),中等风速(2.00-2.60 m/s)条件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着增加,OR 3.29(95%CI 1.49-7.26);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当风速小于2.3 m/s时,随着风速增高,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OR2.58(95%CI 1.13-5.89)。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70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应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最终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各57例进入统计分析。总人群平均年龄62.35岁,男性占比72.81%。结局方面,hs-CRP、IL-6、GDF-15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曲线拟合结果显示,MMP-9>1200 ng/ml 时增加 ACS 风险,OR 1.004(95%CI 1.000-1.007)。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平均年龄62.68岁,男性153例,女性62例。对比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临床表征,结果显示,两组在头痛、弦脉、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数、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方面差异显着(P<0.05),可作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加入风邪临床表征的模型在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方面优于基础模型,两种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显着(P<0.05)。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随访结果显示,共发生心血管事件31例,失访13例,最终纳入分析202例。相对于无风邪临床表征组,各风邪临床表征组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加,组间有一定差异(P=0.05),其中同时具有4种风邪临床表征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P<0.05)。结论:1.风邪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密切相关且最易侵袭心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是从风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治法。2.异常风速作为外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炎症因子则可能是内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3.异常风速、炎症因子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这种联系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4.“头痛”、“脉弦”、“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是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这些临床表征显着增加了 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李童[8](2020)在《血浆miRNA-21,miRNA-126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浆微小核糖核酸-21(miRNA-21),微小核糖核酸(miRNA-126)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结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探讨二者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冠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侧支循环情况采用TIMI分级和Rentrop分级分为(1)观察组(61例),(2)对照组(39例),分组标准:观察组为TIMI 0-1级和Rentrop 0-1级;对照组为TIMI 2-3级或Rentrop2-3级。所有患者皆于PCI治疗前和PCI治疗后12h抽取全血2ml置于EDTA抗凝管后冷藏,1小时内分离血浆并于-80℃冻存,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血浆内的miRNA-21、miRNA-126的水平,结合各组患者同期的一般资料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临床检测结果阐述各指标联系和意义。结果:两组一般临床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PCI前两组cTnI,CK-MB,Hs-CRP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CI后两组cTnI,CK-MB,Hs-CRP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组升高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术前miRNA-21和miRNA-126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PCI术后miRNA-21,miRNA-126表达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术后miRNA-21,miRNA-126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NA-21表达水平与cTnI、CK-MB、Hs-CRP呈正相关关系(r=0.557,0.625,0.606 p均<0.05);miRNA-126表达水平与cTnI、CK-MB、Hs-CRP呈正相关关系(r=0.543,0.669,0.558 p均<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miRNA-21和miRNA-126的表达水平上调,二者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高杨[9](2019)在《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基于POCT(即时检测)方法的检验设备引入基层部队,促进和推广CRP、SAA等感染指标在基层部队的使用,同时与血常规结果综合分析后能更好地为基层部队门急诊工作服务。研究方法在研究初期,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74个基层部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仪器设备状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在研究后期,以2018年1月12月在6个基层部队门急诊就诊的日常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病程均在3天内,就诊前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随机选取其中73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0岁。采集患者静脉血2毫升,置于EDTA抗凝管中,同时对样本进行全血血常规检测,和CRP、SAA的检测。血常规采用基层部队实际使用的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使用上海奥普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QPAD金标数码定量分析仪及其配套反应卡及试剂检测CRP、SAA。分别依据血常规、血常规+CRP、血常规+CRP+SAA三种组合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细菌性感染及病毒性感染的所占比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调研显示,基层部队医学检验工作在检验人员、装备、日常工作开展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配置更为快速、即时且操作简便的检验设备。基层部队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最高,对可以判断感染性疾病病情的血常规、CRP、SAA、PCT等检验项目运用最广泛、需求最迫切。通过对实验数据采用配对样本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到了血常规、CRP、SAA三种检验项目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结果。判定细菌性感染时采用血常规单一指标诊断准确率最低,加入CRP、SAA联合判定后,准确率逐渐提高。在判定病毒性感染时,血常规与血常规+CRP两组指标判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CRP作为检验指标在判定病毒性感染时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在加入SAA作为判定指标后,可以对病毒性感染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研究结论1、随着形势、任务、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基层部队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部队提升战斗力的需求,在仪器设备、人员、场地、任务冲突、经费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引进更为快速、简便、贴合部队需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2、POCT检测设备在便携性、采样量、检测时间、检测成本等方面较传统生化分析仪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操作简单易学,对检验室环境要求较低,尤其适于在基层部队推广应用。3、在判定细菌性感染时,依据血常规、血常规+CRP、血常规+CRP+SAA三组指标判定得到的结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判定病毒感染时,只有联合血常规+CRP+SAA三项结果进行分析时才能取得较好的判定结果。4、在基层部队门急诊工作中采用血常规联合POCT法检测CRP、SAA,可提高诊断效能,对呼吸道疾病感染病原进行早期诊断,从而进一步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缩短病程、提升部队战斗力。

谢丽丽[10](2019)在《燕麦与茶多酚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燕麦、茶多酚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干预效果,及对MS轻度持续炎性状态的影响,并探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与MS各组分之间的关联。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Control组,基础饲料)及造模组(高脂饲料+15%果糖水),喂养10周。每周称重;每4周检测大鼠相关指标(肥胖指标、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血脂及血压),且第10周检测大鼠炎症相关指标。建模第10周,按大鼠MS诊断标准,判断大鼠是否造模成功。按析因设计原理,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S Control组)、燕麦干预组(Oat组)、茶多酚干预组(TP组)、燕麦+茶多酚组(OT组)及燕麦+茶多酚+PPAR-γ抑制剂组(OTP组)。燕麦饲料是将高脂饲料中小麦和玉米成分全部用燕麦代替;茶多酚按400mg/kg添加到大鼠饮水中;PPAR-γ抑制剂T0070907以大鼠体重1mg/kg剂量,每隔一天腹腔注射一次。各干预组与正常组共6组大鼠,各饲养12周。饲养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每周称重,每4周检测大鼠相关指标。干预12周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处死,取大鼠各组织进行相应检测。结果:1.MS大鼠成模率为87.5%。2.燕麦茶多酚对大鼠肥胖的影响:1)体重:干预期间,Oat组、OT组与OTP组降低,其他组呈增长趋势;2)腰围:Oat组、OT组与OTP组停止增长,有缓慢降低趋势,其他组呈增长趋势;3)Lee’s指数:OT组降低,MS Control组增加,其他组干预前后趋势不显着;4)内脏组织:Oat组、TP组与OT组在内脏脂肪、肝脏重量及内脏脂肪体重比,均低于MS Control组与OTP组。燕麦与茶多酚在降低大鼠内脏脂肪、心脏、肝脏重量及内脏脂肪体重比和肝脏体重比方面有交互作用。3.燕麦茶多酚对大鼠IR相关指标的影响:1)空腹血糖:Oat组、TP组、OT组与OTP组降低趋势较MS Control组显着;2)胰岛素:Oat组、TP组、OT组与OTP组均为降低趋势,其他组为升高趋势;3)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Oat组、TP组、OT组与OTP组均为降低趋势,其他组相对保持平稳。燕麦与茶多酚在降低胰岛素及HOMA-IR方面有交互作用。4.燕麦茶多酚对大鼠血脂的影响: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Oat组、TP组与OT组上升,其他组相对保持平稳;2)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Oat组、TP组与OT组降低,其他组相对保持平稳。燕麦与茶多酚降低TG有交互作用,而升高HDL-C无交互作用。5.燕麦茶多酚对大鼠血压的影响:1)收缩压:Oat组、TP组、OT组与OTP组均为降低趋势,其他组呈上升趋势;2)舒张压:TP组、OT组降低,其他组上升。燕麦与茶多酚无交互作用。6.燕麦茶多酚对大鼠炎症的影响:1)IL-6、TNF-α、CRP及MCP-1水平:Oat组、TP组与OT组降低,其他组保持稳定;2)ADPN水平:Oat组、TP组与OT组升高,其他组保持稳定。燕麦与茶多酚在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方面有交互作用。7.燕麦茶多酚对大鼠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Oat组与OT组较OTP组与MS Control组高。燕麦与茶多酚无交互作用。8.燕麦茶多酚对大鼠组织结构的影响:各组大鼠心脏、肾脏、胰腺未见异常;肝脏出现不同严重程度脂肪变性。结论:增加饲料中果糖等精制糖的摄入,能够促进大鼠MS的发生和发展;将燕麦和茶多酚共同添加于饲料中,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和减轻体重;燕麦可以通过上调PPAR-γ改善MS肥胖及脂代谢紊乱情况,且此作用燕麦优于茶多酚。

二、800人次快速CRP定量检测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00人次快速CRP定量检测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
    2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
    3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进展
    4 其他中药缓解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药物
        2 实验试剂与器械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器械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采集
        3.2 样品的处理保存
        3.3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
        3.4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
        3.5 生化鉴定及药敏检测
        3.6 药物的配备
        3.7 微量肉汤稀释法改良法测定MIC、MBC
        4 实验结果
        4.1 患儿基本信息
        4.2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结果
        4.3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结果
        4.4 药敏检测结果
        4.5 MIC、MBC 测定的结果
        5.小结
    二、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大肠埃希菌的培养
        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2.3 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
        2.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2.5 中药对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及QS的影响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生长曲线的绘制
        4.2 强成膜菌株的筛选
        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4.4 RT-PCR(荧光实时定量PCR)
        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晓风教授辨证治疗儿科疾病学术经验粹集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Meta分析及GRADE证据分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观察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5 文献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1.5.1 文献筛选
        1.5.2 数据提取
    1.6 数据分析
        1.6.1 森林图
        1.6.2 异质性检验
        1.6.3 亚组分析
        1.6.4 发表偏倚分析
        1.6.5 敏感性分析
    1.7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概况
    2.2 纳入文献特征
        2.2.1 一般特征
        2.2.2 纳入患者情况
        2.2.3 干预措施
        2.2.4 干预时间
        2.2.5 诊断标准
        2.2.6 疗效标准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麻杏石甘汤治疗CAP的结局指标分析
        2.4.1 治疗总有效率
        2.4.2 退热时间
        2.4.3 咳嗽咳痰消失时间
        2.4.4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2.4.5 影像学吸收时间
        2.4.6 平均住院天数
        2.4.7 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水平(WBC)
        2.4.8 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2.4.9 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CRP)
        2.4.10 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Pct)
        2.4.11 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ESR)
    2.5 .安全性评价
    2.6 .发表偏倚
    2.7 敏感性分析
    2.8 异质性探讨
    2.9 GRADE证据质量分级
3 讨论
    3.1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背景
        3.1.1 CAP的流行病学
        3.1.2 CAP的病原学分布
        3.1.3 CAP病原菌耐药现象
    3.2 中医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3.2.1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命名来源
        3.2.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3.3 麻杏石甘汤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作用
    3.4 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3.5 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
        3 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6 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3 三焦辨证
        4 小结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小结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3 通化方的由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风邪实质研究进展
        1 对外风实质的认识
        2 对内风实质的认识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气象因素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1 风速对冠心病的影响
        2 气温对冠心病的影响
        3 气压对冠心病的影响
        4 湿度对冠心病的影响
        5 日照时数对冠心病的影响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1 C反应蛋白(CRP)
        2 白细胞介素-6(IL-6)
        3 白介素-1β(IL-1β)
        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5 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研究一 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血浆miRNA-21,miRNA-126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r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分析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TnI,CK-MB,Hs-CRP比较
    2.3 miRNA-21、miRNA-126 相对表达水平的比较
    2.4 miRNA-21,-126与c TnI、CK-MB、Hs-CRP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前期调研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燕麦与茶多酚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2 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构建
    3 燕麦与茶多酚对MS大鼠体脂体重的影响
    4 燕麦与茶多酚对MS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5 燕麦与茶多酚对MS大鼠血脂的影响
    6 燕麦与茶多酚对MS大鼠血压的影响
    7 燕麦与茶多酚对MS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8 燕麦与茶多酚对MS大鼠脂肪组织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
    9 燕麦与茶多酚对MS大鼠组织结构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文缩略词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专业实践报告
    附录D 综述
        参考文献

四、800人次快速CRP定量检测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NLRP3/IL-1/NF-κB信号通路及IL-1基因多态性在VTE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 热甫开提·阿不都哈力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佳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Meta分析及GRADE证据分级[D]. 孙佳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D]. 韩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血浆miRNA-21,miRNA-126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 李童.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9]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D]. 高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燕麦与茶多酚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的干预效果评价[D]. 谢丽丽. 蚌埠医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800人CRP快速定量检测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