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恐慌症病例报告

牛恐慌症病例报告

一、牛惊恐症病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玉[1](2021)在《恐病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来挖掘关于恐病诊疗内容,为专家咨询调查及恐病中医诊疗指南草案的形成提供依据。并通过病例观察,量化评价指南草案与临床应用的锲合度,了解指南草案的技术水平、内容与结构及协调配套性,以形成实用性、规范性、科学性的诊疗指南,促进指南推广应用。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回顾性文献研究方法,选择2000年1至2021年1月发表在公开刊物的有关文献。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医古籍等数据库,搜寻与恐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依据相关度对其分类,挖掘整理,依据预设的纳入标准筛选出较高等级的文献证据,为专家咨询调查及指南修订草案的形成提供文献依据。2.专家问卷调查:在原有指南的基础上,依据提取出的临床特征,制定专家问卷调查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2家医院,遴选出具有高级职称且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30人。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调查,汇集、量化、提取专家意见,确定诊疗指南。3.应用性评价:在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在全国12家医院进行,每家医院评价恐病病例25例,由临床医生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对指南的应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1.文献研究:共收录中文古代文献60本(手工检索到各个时期对恐病认识的古代医书),现代中文文献有725篇,删除其中涉及到书讯通知,医疗产品,综述,动物实验研究,理论探讨和重复文献649篇,最后符合标准的文献有76篇。检索到外文文献有64篇,通过认真阅读文献内容,最终纳入12篇。2.专家调查: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在一、二轮发出调查表30份,第一轮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第二轮回收29份,回收率为96.66%。经专家达成共识,初步形成指南草案。3.应用性评价:评价临床应用总例数300例,中医对疾病诊断一致率为98.88%,西医对疾病诊断一致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基于权威的临床研究现状以及行业专家咨询结果,拟定了恐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草案,形成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恐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且对其临床实践性作出评价,反应了恐病目前可采用的中医治疗方案以及可利用的中医药资源与临床应用实践的符合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张喜[2](2019)在《慢性失眼患者四诊信息与PSG及热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失眠是指在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合的环境下,持续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或睡眠质量欠佳,并影响白天工作及生活的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或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失眠根据病程可分为:短期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慢性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及其他失眠障碍。根据不同的失眠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失眠障碍的患病率在6%到48%之间。目前慢性失眠诊断和评估主要根据患者自述的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日间疲劳等症状及相关量表评估,客观且敏感的诊断工具应用较少,这会影响科研及临床工作者对失眠的全面客观化认识。因此,从多角度认识慢性失眠特征及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工作。中医四诊信息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对疾病进行整体考察而得到的病情资料。其中,脉诊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具有纲领性的诊断方法,是病证辨别的重要诊察方法。通过脉诊仪获得脉图参数是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的指标,是中医客观化研究中应用最广、最正确的诊断试验方法,也是中医诊断客观化及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评估睡眠情况的客观方法,也是目前公认的睡眠研究的适用技术方法。依据PSG进行睡眠结构分期是睡眠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睡眠结构能够客观地反映睡眠的完整性,区分睡眠感知错误与失眠,是判断清醒或睡眠的客观指标,也是客观评估失眠严重程度的关键参数。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测知人体体表温度,反映人体能量代谢情况,辨别疾病的寒热、阴阳属性,使人体寒热状态客观化、数据化,给中医证候学的可视化和量化研究提供了基本工具。目的:以正常人群为对照,从主观症状体征、脉图参数、睡眠结构、体表区域温度四个维度认识并获取慢性失眠特征及其规律,并初步分析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将来更加客观化、规范化诊断及评估慢性失眠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获取慢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症状体征,通过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PSG、红外成像技术,客观认识慢性失眠患者的脉图参数、PSG睡眠结构、热图参数特征及其规律。结果:本研究通过不同检测方法认识慢性失眠特征及其规律,结果显示:1.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人口学特征60例正常人群年龄37.53±13.05岁。其中,男性占46.67%(28/60),女性占53.33%(32/60),未婚者占 45%(27/60),已婚者占 55%(33/60),汉族占 91.67%(55/60),脑力劳动为主者占83.33%(50/60),体力劳动为主者占16.67%(10/60),大学及以上学历占76.67%(46/60),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3.33%(14/60)。60例失眠患者年龄41.85±11.27岁。其中,男性占43.33%(26/60),女性占56.67%(34/60),未婚者占 28.33%(17/60),已婚者占 71.67%(43/60),汉族占96.67%(58/60),脑力劳动为主者占73.33%(44/60),体力劳动为主者占26.66%(16/60),大学及以上学历占76.67%(46/60),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3.33%(14/60)。失眠患者性别不同,年龄分布有各自的特点,女性失眠患者以中老年居多,男性失眠患者以青年居多。2.两组人群的中医症状体征分析(1)卡方检验:两组人群的71个症状经χ2检验,最小期望计数均大于5,P值<0.05,说明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症状体征有统计学差异。(2)频数统计:两组人群中出现30次以上的失眠相关及全身症状体征有28个。它们包括: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梦多、醒后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打鼾、夜间起床上厕所、思虑多、思维迟钝/反应迟钝、喜悲泣、善太息、少气懒言、心烦、急躁易怒、心悸、平素怕热、头晕、脱发、目涩、口干、口渴、口中有异味、身重、排便不爽、腰痛。(3)因子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经过迭代,得到解释的总方差。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从71个症状体征中提取出了 2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即21个公因子共提取了 75%的原始信息。选取各公因子内载荷系数绝对值>0.3的症状体征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证候要素及病位,其中,证候要素包括:气虚、血虚、食滞、阴虚、气滞、血瘀、火热、阳虚、痰湿;病位包括:心、脾、肾、肝、胆、胃。(4)辨证分型与病性:根据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将失眠辨证分为9种证型,失眠患者以心脾两虚证居多。失眠的中医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多见。3.两组人群脉图参数的判决分析通过对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脉图参数的判决分析,得出两组人群的正确区分率约为78%,说明失眠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脉图可以通过其参数进行分类,且区分的特异性及准确度较高。双手寸、关、尺6部脉共有27个参数参与了分类,占比约14%(27/193)。其中,左寸贡献最大,占比约25%,右关占比约24%,左寸、右关脉入选参数占比共计约49%。4.两组人群PSG睡眠结构分析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PSG睡眠结构参数经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间总睡眠时间(TST)、快速眼球运动期(R期)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TST、R期均值大于失眠组,即失眠患者总睡眠时间、快速眼球运动期时间较正常人群减少。5.两组人群热图参数分析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头部平均温度、胸膺温度均比其他部位温度高。失眠患者虚里温度、胃脘温度、督脉温度、左手温度、右手温度均比正常人群温度高,均数差(正常组温度平均值与失眠组温度平均值的差值)均>0.2℃。两组间热图参数无显着差异。随着温差的增大,P值减小。6.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睡眠结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WASO与TST、SE呈显着负相关。TST与N2、R期、SE呈显着正相关。N2、R期与SE呈显着正相关。N1与清醒次数呈显着正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热图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头部平均温度、躯干温度、上焦温度、中焦温度、下焦温度、任脉温度、胸膺温度、大腹温度、左肋温度、右肋温度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虚里温度、胃脘温度与躯干温度、小腹温度无显着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失眠相关症状体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入睡困难与易醒、早醒呈高度正相关,易醒与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呈高度正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对失眠相关症状体征与TST、R期以及热图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性。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热图参数与PSG睡眠结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性。结论:1.脉图参数为失眠的中医病机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脉图参数可以对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区分,且左寸、右关脉对失眠脉图的分类贡献较大,说明了失眠的中医病机理论“心神失舍令人不寐”、“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合理性,以及临床从心、脾胃辨证论治失眠的有效性,为从中医脉学角度认识及评估失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2.四诊量表症状体征数理统计结果与传统中医对失眠的病机病位的认知及中医证型分布结果具有一致性。运用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降维提取失眠症状体征的公因子,根据公因子内载荷系数绝对值分析病位大多在心、脾,与传统失眠病机理论以及中医辨证九大证型以心脾两虚证居多具有一致性。3.脉图参数、四诊量表分析结果、传统中医病机理论具有一致性。通过现代脉诊仪获得的客观脉图参数、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获得的失眠症状体征、传统文献记载的失眠中医病机理论三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结果均指向心、脾,说明客观的脉图参数与主观的四诊量表结果及传统病机理论存在一致性,更说明了中医现代化的可能性。4.红外热成像是失眠研究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红外热图分布存在不同,为失眠的中医证候学可视化和量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中医四诊信息、多导睡眠监测、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失眠提供了一定依据,丰富了失眠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为中医脉诊、红外热成像技术客观化、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医诊法与辨证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黄童郁[3](2019)在《《内经》“输刺”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效应及fMRI即刻响应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肝郁类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失眠症状类型、年龄、性别特点。进而以发病率最高的肝郁脾虚证型为研究对象,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内经》“输刺”配穴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的有效性。最后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探讨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失眠的疗效机制,从而为针刺治疗失眠提供临床和试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收集247例肝郁类失眠患者进行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中医证型诊断的采集和分析。第二部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发病率最高的中医证型“肝郁脾虚”型失眠为研究对象,将76例“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进行《内经》“输刺”配穴法(双侧肝俞、太冲、行间、脾俞、太白、大都)治疗和假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SQI量表、Beck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中医证型诊断量表观察。第三部分脑功能磁共振研究:将12例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例)和对照组(6例),分别进行《内经》“输刺”配穴法治疗和假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检测低频振幅(-)、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f ALFF)、对称体素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的脑功能变化区域。【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在肝郁类失眠患者中,肝郁脾虚型(90/36.5%)患者最多,其次依次为气郁化火型(45/17.8%)和肝肾阴虚型(37/15%)。2.在肝郁类失眠患者中,青年患者最多(149/60.3%),其次为中年和老年;女性患者(164/66.4%)多于男性患者(83/33.6%)。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失眠程度无统计学差异。3.在肝郁类失眠患者中,失眠症状由多到少依次为:早醒、入睡困难、夜间小便、怕冷、多梦、燥热。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1.针刺组和假针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针刺组评分PSQI评分显着低于假针组(P<0.05)。2.两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评分显着低于假针组(P<0.05)。3.两组治疗后抑郁量表BDI-Ⅱ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的评分无显着差异。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型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中医证型评分显着低于假针组(P<0.05)。5.针刺组总体有效率为84%,假针组总体有效率为56%,针刺组疗效显着优于假针组(P<0.05)。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1.较治疗前,治疗后针刺组出现Re Ho值显着增强的脑区从高到底依次为:右眶部额中回、右颞下回、左颞中回、右梭状回、右额中回、右海马、左额中回。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后Re Ho值显着增强的脑区从高到底依次为:左顶下缘角回、双侧丘脑、左楔前叶和右舌回。2.较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有9个脑区团块的ALFF/f ALFF存在差异,ALFF/f ALFF值增强最显着的脑区是左丘脑、左楔前叶、右楔叶、左枕中回,其次是左顶下缘角回、左中央沟盖、左前扣带、旁扣带脑回、右角回、左颞中回。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后ALFF/f ALFF值增强最显着的脑区是左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左缘上回和左枕上回,其次为右顶上回、右内侧额上回和右枕中回。3.较治疗前,治疗后针刺组患者有三个脑区团块的VMHC存在差异,VMHC值显着增强的脑区从高到底依次为:中央后回、中央沟盖、脑岛,VMHC值较治疗前增高。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后舌回脑区VMHC值增高。【结论】1.肝郁类失眠患者最容易出现的证型为肝郁脾虚型。2.《内经》“输刺”配穴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能够显着改善睡眠质量、焦虑自觉症状以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优于假针刺组。3.《内经》“输刺”配穴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能够激活左丘脑、双侧前额叶(右眶部额中回和额中回)、海马、左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岛叶、颞叶、左前楔叶、右楔叶、双侧舌回等脑区,调节睡眠-觉醒中枢、情感回路、脑默认网络和视觉加工中枢,这是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失眠的中枢机制之一。

Liu Huaqi;[4](2017)在《日本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指南:第2版,2016年(续)》文中提出

罗洋,唐北沙,郭纪锋[5](2016)在《ATP1A3基因与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儿童交替性偏瘫》文中研究表明ATP1 A3(sodium/potassium-transporting ATPase subunit alpha-3 isoform 3)基因位于19q13.2,编码钠钾三磷酸腺苷(ATP)泵的α3亚基,是神经元钠泵中最重要的α亚基。研究发现ATPlA3基冈突变与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rapid-onset dystonia-Parkinsonism,RDP)和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有着密切的关系。但ATP1A3基因突变导致这两种疾病的具体机制目前

梁另双,王思楠,温方圆[6](2015)在《药物加心理疏导治疗惊恐障碍1例》文中研究表明1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士兵。因剧烈头痛、心悸、憋气且有濒死感急诊就医。近3个月来,患者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反复出现头痛、心悸症状,近3天头痛加重、眼前发黑、呼吸困难,并有濒死感。查体:体温36.7℃,脉搏126/min,呼吸26次/min,血压150/95mmHg。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及生化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腹部超声、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询问病史,3个月前野外训练从山坡滚落摔伤,当时经头颅CT、心电

吴冬燕,虞培敏,洪震[7](2015)在《癫合并焦虑》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癫(Ep)合并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性,但多数研究集中干抑郁症。然而,Ep伴发焦虑障碍十分普遍,文献报道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达111%46%。有研究表明,Ep和焦虑具有双向联系,且可能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焦虑严重影响Ep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大抗癫药物的不良反应。尽管如此,临床上常忽略对焦虑症状的筛查。Ep患者的焦虑症状可分为仅出现于Ep发作前、中和后(围Ep发作期)的焦虑,类似原发性焦虑障碍的焦虑症,或与Ep本身或其治疗有关的焦虑。对Ep焦虑症状的治疗包括:更有效的控制Ep发作治疗围Ep发作期的焦虑,而大多数形式的焦虑发作以认知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为主。

赵玲茏[8](2014)在《补心宁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是以反复出现显着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中医学并无“惊恐障碍"一词,从临床表现看,本病属于情志病、心病范畴。目前随着社会工作、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作用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惊恐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正在逐渐完善,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打下基础。研究目的观察补心宁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的近期11缶床疗效,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分量表评价中西医两种疗法的起效时间,以及不同时点患者焦虑症状改善程度。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中央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随机分组。中药治疗组以“补心宁神法"治疗,药用党参、沙参、丹参、生龙齿、枳壳、五味子、茯苓,日服一剂。西药治疗组予以盐酸帕罗西汀,口服20mg,每日一次。两组均为7天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于治疗前、治疗第1、3、5、7、14、21、28天各评定一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分量表。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分量表治疗前后各时点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分量表积分均有明显减少,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各项的起效时间均比对照组早,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AMA量表治疗前后各时点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HAMA量表积分均减少,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各项的起效时间均比对照组早,其中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阀治疗后临床疗效有效事比较依据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定标准,治疗4周后对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40例,临床治愈2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33例,临床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4%,在治疗第5、7、14天时,试验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HAMA疗效评定标准,治疗4周后对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40例,临床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33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在治疗第7、14天时,试验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均较为满意,试验组可以较早的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以补心宁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是安全有效的。

赵腾腾[9](2014)在《补心安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长期疗效的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神经症类型。惊恐障碍是一种使患者经历无法预料恐慌袭击,临床表现多以急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疾病。PD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其终生患病率为1.5%-2%。其可见于不同性别的各个年龄阶段,其中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年龄范围多为15-40岁。国内调查显示,惊恐障碍时点患病率在0.17%-0.39%。估计28.3%的人至少经历一次惊恐发作。而初级卫生保健机构中1.6%-5%的患者罹患惊恐障碍。因此PD的正确诊断及有效治疗尤其重要。研究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抽样对照研究方法,对补心安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的中药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的临床观察研究,及客观评价其长期临床疗效、稳定性以及副反应,明确治疗特点及优势,初步建立了补心安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的诊疗方案。方法:把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多中心中央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予补心安神法中药治疗;对照组予盐酸帕罗西汀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2周。动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中西医治疗PD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人口学特征基线分析:患者年龄、身高、性别、体重等人口学特征在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基线分析: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基线比较,统计结果表明,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呼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史以及过敏史基线分析:患者既往史以及过敏史在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的基线分析:患者发病时间在组间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分量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从治疗第4周起,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心胆气虚评分前后均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HAMA评分量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从治疗第4周起,两组患者的HAMA总分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SAS量表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从治疗第4周起,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S总分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心安神法和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均有较满意的效果,且长期观察疗效持久。心胆气虚症状评分量表比较优于HAMA评分量表以及SAS量表,补心安神法在治疗心胆气虚型证型症状明显优于盐酸帕罗西汀组,表明补心安神法在心胆气虚这一证型方面尤擅。

王志平[10](2013)在《从心肝胆论治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PD),是以反复出现显着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性疾病之一。WH015个中心跨国协作研究报告示在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PD占1.1%;精神科患者中本病占6%-27%。2007年河北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PD患病率为3.96‰,高于浙江省2005报道的1.76‰。研究发现PD患者合并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比例是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2倍,是无精神疾病的20倍,常合并物质滥用、酒精滥用、人格障碍等问题。WH02001年报告PD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精神疾病,其占疾病负担的百分比列第5,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据此,对PD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且迫切的。现代临床一般使用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以及森田疗法、二指疗法(EMDR)等其他治疗,另外主要使用药物干预。但现有如苯二氮卓类、p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目前国际各种报道均认为其存在依赖性、起效缓慢、药物间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不足,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寻求治疗PD的新方法、新途径。而中医中药逐渐开始进入部分学者的视线。中医学并无“惊恐障碍”一词。从临床表现看,本病属于情志病、心病范畴。目前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本病国内外均未见权威报道,而本课题小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探讨,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可以迅速缓解,治疗结果相当满意。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逐步完善惊恐障碍的中医疗法、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同时形成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便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将患者从病痛及经济负担中解脱出来。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整理国内外惊恐障碍的研究成果,总结本课题小组近年来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成果和有效方药。对从心肝胆论治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初步建立了中医治疗惊恐障碍心胆气虚型的诊疗方案。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多中心中央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来源于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的惊恐障碍患者。中药组采用补益心胆、安神定志法治疗,主方选用党参15g、沙参30g、丹参15g、生龙齿先煎30g、枳壳8g、五味子6g、茯苓30g(伴明显阴虚者,党参改用太子参15g,沙参改用40g,加玄参1Og,麦冬30g;伴心火上炎者,加用黄连6g,山栀6g;伴肝火旺者,加用龙胆草3g;伴失眠者,加用夜交藤30g,合欢皮10g;伴明显胸闷者,枳壳加至12g;伴抑郁者,加用柴胡15g;伴血压偏高者,加用天麻10g,钩藤后下10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选用免煎颗粒剂(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统一制备);西药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商品名:赛乐特,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7120526,20mg×10片),一日一次,晨起服用。两组均以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共计4周,随访3个月,总计观察4个月。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效果,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入组163例,脱落13例,剔除7例,完成者143例(中药组76例,西药组67例)。研究结果1两组基线比较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病程、既往史和过敏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疗效比较2.1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对两组治疗前后HAMA疗效总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从治疗第1天起,试验组患者的HAMA总分前后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第3天起,对照组患者的HAMA总分前后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总分改善从治疗第3天起试验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紧张、感觉系统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从治疗第5天起,试验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症状、会谈时行为表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随访期HAMA量表总体疗效比较在随访第4周对照组HAMA量表总体疗效有效率高于试验组,尚不能认为两组间有差异(P>0.05)。在随访第8和12周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尚不能认为两组间有差异(P>0.05)。2.3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依据HAMA疗效评定标准,治疗4周后,试验组82例,临床痊愈43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74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49%。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尚不能认为两组间有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比较3.1两组治疗前后不良事件比较试验组发生1例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6例不良事件,尚不能认为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比例有差异(P>0.05)。二者均未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而症状缓解。3.2两组治疗前后副反应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后第14天,试验组发生1例口干,1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发生14例口干,10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发生比例高于试验组(P<0.05)。患者治疗后第28天,试验组未发生口干,发生2例便秘,对照组发生11例口干,11例便秘,对照组发生比例高于试验组(P<0.05)。研究结论1.运用中药方剂,从心肝胆论治惊恐障碍疗效好,痊愈率高,对于改善紧张、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尤佳。2.中药治疗惊恐障碍的起效时间快,复发率低。3.中药治疗惊恐障碍的不良反应小,如口干、便秘、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4.本研究表明,惊恐障碍的发生与心肝胆密切相关,而心胆气虚在惊恐障碍的发生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牛惊恐症病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惊恐症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恐病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专家共识形成推荐建议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指南应用性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恐病中西医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慢性失眼患者四诊信息与PSG及热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证候的研究方法学概况及进展
        1 数理统计方法
        2 文献整理法
        3 德尔菲法
        4 其他分析法
        5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阐释中医证候理论
        2 辅助中医临床辨证
        3 不同证候的红外热图表现
        4 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治疗
        5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宄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技术方法
        2.2.1 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
        2.2.2 脉诊仪
        2.2.3 多导睡眠监测仪
        2.2.4 红外热像仪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2.2.6 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2.2.7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入组标准
        3.3 医学伦理
        3.4 研究过程
        3.5 技术路线
        3.6 观察指标
        3.6.1 中医四诊信息
        3.6.2 PSG睡眠结构参数
        3.6.3 热图参数
        3.6.4 量表评估结果
        3.7 质量控制
        3.8 数据管理
        3.9 统计分析
        3.9.1 中医四诊信息
        3.9.2 PSG睡眠结构参数
        3.9.3 热图参数
        3.9.4 相关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4.2 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中医症状体征分析
        4.2.1 两组人群症状体征差异比较
        4.2.2 两组人群症状体征频数统计
        4.2.3 失眠患者症状体征降维分析
        4.2.4 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和病性分布情况
        4.3 两组人群脉图参数分析
        4.4 两组人群PSG睡眠结构分析
        4.5 两组人群热图参数分析
        4.5.1 两组人群热图参数比较
        4.5.2 两组人群区域温度分布特征
        4.6 相关分析
        4.6.1 PSG睡眠结构参数相关分析
        4.6.2 热图参数相关分析
        4.6.3 失眠相关症状体征相关分析
        4.5.4 特征参数之间相关分析
    5 研究结论
    6 讨论
        6.1 失眠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6.2 失眠证候要素及脉图探析
        6.3 睡眠分期及PSG睡眠参数分析
        6.4 热图分析
        6.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研究记录表
    附录二: M.I.N.I国际神经精神简式访谈问卷

(3)《内经》“输刺”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效应及fMRI即刻响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调查表设计
        2.2 研究设计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失眠患者一般资料
        3.2 失眠患者睡眠质量
        3.3 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4 小结
第二章 《内经》“输刺”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与分组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与盲法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医学伦理和知情同意
        2.8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可比性分析
        3.2 量表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
        3.3 疗效评价
    4 小结
第三章 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的fMRI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治疗前后ALFF变化
        3.2 受试者治疗前后fALFF变化
        3.3 受试者治疗前后VMHC变化
        3.4 受试者治疗前后Reho变化
    4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失眠的评估与诊断
    2 情志因素与失眠
    3 失眠的中医分类
    4 肝郁类失眠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4.1 失眠与年龄
        4.2 失眠与性别
        4.3 肝郁类失眠的中医分型
    5 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
        5.1 选穴依据
        5.2 假针组的设置
        5.3 临床评价工具的选择依据
        5.3.1 睡眠质量:PSQI量表
        5.3.2 情绪反应:Beck量表、SAS量表
        5.4 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5.4.1 输刺对睡眠质量的改善
        5.4.2 输刺对情绪的改善
        5.4.3 输刺对“肝郁脾虚”中医证候的改善
        5.5 假针组疗效分析
    6 输刺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6.1 脑区区域同质性分析
        6.2 低频振幅/分数低频振幅
        6.3 对称体素同伦连接
    7 被激活脑功能区域的变化意义
        7.1 丘脑
        7.2 前额叶
        7.3 情感回路
        7.4 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
        7.5 视觉加工中枢
结论
创新性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针刺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摘要

(6)药物加心理疏导治疗惊恐障碍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2讨论

(7)癫合并焦虑(论文提纲范文)

Ep患者焦虑的流行病学调查
Ep患者焦虑障碍的机制
Ep患者焦虑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Ep患者焦虑症状的治疗原则
结论

(8)补心宁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惊恐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与探索
        一 概述
        二 流行病学
        三 临床表现
        3.1 惊恐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
        3.2 预期性焦虑
        3.3 求助和回避行为
        四 西医病因学的探索
        4.1 病理生理方面
        4.1.1 神经系统与递质
        4.1.2 GABA-苯2氮桌系统
        4.1.3 血清素能系统
        4.1.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4.1.5 2氧化碳超敏学说
        4.1.6 恐惧的神经通路
        4.1.7 遗传学
        4.2 病理心理方面
        4.2.1 个体因素
        4.2.2 心理因素
        4.2.3 环境因素
        五 西医发病机制
        六 中医病因病机探索
        6.1 惊恐与心的关系
        6.2 惊恐与肝胆的关系
        6.3 惊恐与肾的关系
        6.4 心肝胆肾在致病过程中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对惊恐障碍药物治疗的探索
        一 概述
        二 西医药物治疗
        2.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2.2 苯2氮卓类药物
        2.3 3环类抗抑郁药物
        2.4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2.5 选择性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2.6 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
        2.7 其他药物
        三 中医治疗
        四 惊恐障碍组方的用药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 临床目的及内容
    二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三 研究方法
        3.1 随机和分组
        3.2 治疗方案
        3.2.1 试验组治疗方案
        3.2.2 试验组治疗方案
        3.3 观察点
        3.4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3.4.1 1般项目
        3.4.2 主要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3.4.3 次要观察指标
        3.5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3.6 伦理问题及受试者依从性
        3.6.1 伦理问题
        3.6.2 依从性问题
        3.6.3 受试者依从性差的原因
        3.7 质量保证措施
        3.8 数据管理
        3.9 统计学分析
        3.10 技术路线
    四 研究结果
        4.1 入组的基线比较
        4.2 疗效分析
    五 分析与讨论
        5.1 课题的设计与提出
        5.2 补心宁神法的确立
        5.3 方药的选择
        5.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5.5 量表的选择
        5.6 结果评价与分析
        5.7 课题的局限
        5.8 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9)补心安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长期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惊恐障碍的中医研究
        1 古代中医对惊恐障碍的认识
        2 惊恐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惊恐障碍与脏腑的关系
        2.2 惊恐障碍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2.3 惊恐障碍与自身体质的关系
        3 惊恐障碍的治疗
        3.1 中药治疗
        3.2 其他治疗
        4 小结
    综述二 西医综述
        1 概念
        2 流行病学意义
        3 发病机制
        3.1 个体因素
        3.2 生长环境因素
        4 症状及诊断
        4.1 症状
        4.2 诊断
        5 疗程
        6 治疗
        6.1 早期治疗
        6.2 药物治疗
        6.3 心理疗法
        6.4 音乐疗法
        6.5 联合疗法
        7 预后
        8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时点
        3.4 观察指标
        3.5 长期疗效评价
        3.6 数据管理
        3.7 统计分析
        3.8 技术路线
        4 临床资料与研究结果
        4.1 病例资料
        4.2 基线比较
        4.3 疗效分析
        4.4 疗效稳定性分析
        4.5 副反应情况分析
    讨论
        5.1 课题的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1、心胆气虚型症状评分量表
    2、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
    3、焦虑自评量表(SAS)
    4、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从心肝胆论治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西医治疗
        1.1 药物治疗
        1.2 心理治疗
        1.3 联合治疗
    2 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2.4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2.5 安全性评价内容与安全性措施
        2.6 伦理问题及受试者依从性
        2.7 病例脱落
        2.8 数据采集及数据管理
        2.9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基线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3.4 结论
    4 讨论
        4.1 惊恐障碍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4.2 中医学对惊恐障碍的认识
        4.3 立方依据与方药的分析
        4.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牛惊恐症病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恐病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研究[D]. 陈新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慢性失眼患者四诊信息与PSG及热图特征研究[D]. 张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内经》“输刺”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效应及fMRI即刻响应特征[D]. 黄童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日本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指南:第2版,2016年(续)[J]. Liu Huaqi;.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7(04)
  • [5]ATP1A3基因与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儿童交替性偏瘫[J]. 罗洋,唐北沙,郭纪锋.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11)
  • [6]药物加心理疏导治疗惊恐障碍1例[J]. 梁另双,王思楠,温方圆. 人民军医, 2015(04)
  • [7]癫合并焦虑[J]. 吴冬燕,虞培敏,洪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01)
  • [8]补心宁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近期临床疗效观察[D]. 赵玲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补心安神法治疗心胆气虚型惊恐障碍长期疗效的观察[D]. 赵腾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从心肝胆论治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志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标签:;  ;  ;  ;  ;  

牛恐慌症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