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变化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变化

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外周血白细胞形态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林立鹏[1](2021)在《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迅速扩散,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快速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手段都是控制疫情的希望。本文通过前期的特异性抗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诊断价值研究以及后期对SARS-CoV-2疫苗的免疫有效性的研究,希望为临床防疫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1.评价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国内已陆续开展SARS-CoV-2疫苗接种工作,疫苗主要来自国内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检测接种该疫苗成年人的抗S蛋白的IgG和IgM,了解和分析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4月16日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94例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分析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2.从100名接种过SARS-CoV-2疫苗的成年志愿者中采集166份血标本,并收集40份未接种SARS-CoV-2疫苗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初步了解并分析SARS-CoV-2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结果1.(1)SARS-CoV-2特异性的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COVID-19患者中IgG阳性89例(94.68%),IgM阳性78例(82.98%),IgG/IgM(IgG和IgM抗体任一阳性即确定为阳性)阳性91例(96.81%);对照组标本中IgG和IgM均阳性的1例(0.62%),单IgG阳性1例(1.24%),单IgM阳性1例(1.24%)。(2)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以核酸检测阳性为金标准,IgG/IgM诊断COVID-19的敏感性96.81%,特异性98.14%,准确度97.65%,阳性似然比51.95,阴性似然比0.03,约登指数0.95。IgG阳性、IgM阳性、IgG/IgM阳性诊断敏感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G/IgM的诊断敏感性最高。(3)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COVID患者中有4例为主动筛查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即患者检出IgG/IgM阳性的时间早于核酸确诊时间(发病天数<0),对不同病程患者的IgG和IgM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在0~7d时,IgG阳性和IgM阳性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采集的66份标本中IgG全部为阴性,阳性率为0(0/66),IgM阳性率为4.54%(3/66)。(2)第二次注射后采集的100份标本中IgG阳性率为71%(71/100),IgM阳性率为20%(20/100),总阳性率为71%(71/100),其中注射后第14天的7例标本中有1例IgG阳性,即阳性率为14.29%,而第28天至35天的标本阳性率达75.27%(70/93)。(3)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第二次标本的IgG抗体检测结果(样本发光值/临界值)和阳性转换率,对比发现男性的中位数结果为4.87(2.14,9.13),女性的中位数结果为3.76(2.06,10.23),p=0.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IgG阳性率为64.29%(27/42),女性的IgG阳性率为75.86%(44/58),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又把年龄组分为三段(分别为<30岁,30-49岁,50岁及以上)进行统计比对,检测结果中位数分别为6.15(2.24,11.32),4.21(2.19,9.10),2.28(1.41,7.29),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分别为83.33%(15/18),71.64%(48/67),53.33%(8/15),p=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研究对象第二次抽血标本的阴性结果检测发光值要比对照组的检测发光值高,所以我们将两组数据也进行统计比较。发现实验组IgG中位数结果为0.32(0.22,0.54),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2(0.11,0.14),P<0.001;实验组IgM中位数结果为0.27(0.14,0.50),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0(0.08,0.11),P<0.001。显示无论是IgG还是IgM,两组结果差距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94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SAS-CoV-2特异性IgG或IgM抗体检测在COVID-19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是COVID-19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指标。2.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了解并分析COVID-19疫苗的免疫效果,明确了疫苗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免疫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侯季秋[2](2021)在《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文献研究明确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疾病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得出中药治疗对机体炎症因子表达量影响及对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通过实验研究探析慢性应激性情绪刺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体内CXC趋化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反应的效用机制。方法:研究一:根据主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进行检索,检索年份不限。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自进行文献检索及筛选。并按照Cochrane’s Handbook提供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pro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级。使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采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对临床异质性大而不能进行合并分析的研究则仅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用森林图表示结果。研究二:本研究采用21天不可应激性空瓶刺激方法建立焦虑模型,结扎冠脉左前降支方式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实验目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方式,并分成假手术组、心梗组、复合模型组、抑制剂组、中药组,每组6~9只不等,采用心电图、心脏超声对心肌梗死大鼠造模成功与否及心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试验评价大鼠的行为学,进行HE、Masson、尼氏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变化,采用ELISA、免疫组化、Western-Blot、QPCR对靶点蛋白和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研究一:本研究共纳入21篇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342例,试验组1175例,对照组1167例。药物干预试验组Hs-CRP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61,95%CI(-2.14,-1.00),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6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43.31,95%CI(-45.55,-41.07),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8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5.03,95%CI(-8.37,-1.70),P=0.003];药物干预试验组 IL-17 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33.27,95%CI(-40.15,-26.39),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 TNF-α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18,95%CI(-1.98,-0.38),P=0.004];药物干预试验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97,95%CI(-2.48,-1.46),P<0.01]。研究二:实验一:(1)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降低:复合模型组大鼠骨髓中CXCL12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2)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CR4表达亢进:复合模型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XCR4的IOD值高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3)心肌梗死后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复合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骨架结构消失并发生大面积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因子浸润。实验二:(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表达:中药组与抑制剂组大鼠CXCR4蛋白表达量比复合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给予中药及抑制剂的大鼠组织内NF-κB、IL-1β、IL-18、GSDMD蛋白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基因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组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量(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NLRP3、GSDM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增高(P<0.05),但中药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NLRP3、GSDMD表达水平低于复合模型组(P<0.05);(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复合模型组LVEF%和LVFS%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大鼠心脏LVEF%、LVFS%较复合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的LVIDs、LVIDd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的LVIDd和LVIDs均比复合模型组下降(P<0.05);(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和IL-18表达水平:与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治疗后可降低外周血中IL-18、IL-1β水平(P<0.05);(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大鼠的焦虑样行为,调节5-HT和DA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少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给予中药或抑制剂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加(P<0.05),复合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焦虑相关神经递质5-HT和DA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与抑制剂大鼠海马区5-HT和DA蛋白水平较复合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实验三:(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组织主要炎症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心肌梗死组、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3、GSDMD、IL-1β、IL-18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合并大鼠脑部NLRP3、GSDMD、IL-1β、IL-18 的表达量(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与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区尼氏阳性面积增加(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OT%和OE%均明显下降(P<0.05),复合模型组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显着减少(P<0.05),活动探索能力下降,中药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及垂直运动得分与复合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增加(P<0.05),活动及探索能力提高。结论:临床中采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体内Hs-CRP炎症因子的改善更具有优势。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了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骨髓及心肌梗死边缘区CXCL12/CXCR4生物轴表达失衡,CXCR4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中表达明显上调,炎症反应亢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发生更多炎症因子浸润;而CXCR4表达亢进诱导的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通过降低CXCR4的过表达,抑制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炎症因子浸润,促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功能;同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区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上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皮层及海马区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炎症因子表达,调节脑神经递质 5-HT、DA合成,缓解心肌梗死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熊伟[3](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梅虹霞[4](2021)在《脂氧素A4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虽然人们对ARDS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因此,对ARDS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中性粒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在炎症发生、发展和消退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ARDS疾病过程中,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从外周循环聚集到肺组织,中和并消除ARDS患者潜在的有害刺激,对ARDS炎症的清除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中性粒细胞也是组织毒性很强的细胞,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在ARDS患者的肺微循环、肺间质和肺泡空隙中大量积聚会引起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所以,如何有效地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抗菌作用,同时加速死亡中性粒细胞的消退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中性粒细胞需要通过合适的死亡方式,来维持其稳态。中性粒细胞有多种死亡方式,其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以及其后的死亡NETosis是最独特的一种。NETs主要由疏松的染色质与其上的颗粒(源性)蛋白质构成。N ETs的形成需要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参与。NETs的诱捕作用能有效地防御机体免受病原体的感染,但同时伴随的NETosis死亡也会引起相关的组织损伤。因此,有效地增强中性粒细胞NETs的功能,并及时清除NETosis相关的组织损伤是促进ARDS炎症消退的关键。脂氧素4(LipoxinA4,LXA4)是炎症消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炎促消退介质,不仅有强大的抗炎和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损伤细胞和组织修复等功能,在炎症消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ARDS患者体内LXA4的水平如何,外源性给予LXA4是否对ARDS患者有保护作用以及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集ARDS患者的外周血,利用UPLC-MS技术检测患者体内LXA4的含量及其外周血中白细胞上LXA4受体(ALX受体)及合成关键酶(5-LOX、15-LOX-1)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离出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检测LXA4对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最后利用ARDS大鼠模型进一步验证LXA4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促进ARDS大鼠炎症消退,并探讨其影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NETs)功能的具体机制。第一部分ARDS患者促炎症消退介质脂复素A4的表达研究研究目的:1.检测ARDS患者外周血中LXA4的表达情况。2.观察了 AR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上LXA4受体(ALX受体)及合成酶5-LOX、15-LOX-1 的 mRNA 表达水平。研究方法:1.收集重症医学科确诊的ARD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各10例。提取血浆后,经过固相萃取,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检测ARD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LXA4的表达情况。2.应用RT-PCR技术比较ARD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白细胞上LXA4受体(ALX受体)及合成关键酶(5-LOX、15-LOX-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UPLC-MS检测结果显示:ARDS患者体内LXA4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相比,AR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上ALX受体水平明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RDS患者组中5-LOX及15-LOX-1水平均有所下调(P<0.05),其中15-LOX-1下降更为明显(P<0.0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XA4在ARDS患者体内含量较低,其相关合成酶5-LOX及15-LOX-1及其受体ALX在ARDS患者中的表达也较低,提示ARDS患者可能存在炎症消退障碍。第二部分脂氧素A4影响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研究目的:基于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吞噬、胞外诱捕(NETs)、凋亡等各方面的功能研究,探讨LXA4影响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功能的相关机制,为ARDS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方法。研究方法:1.分离ARD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瑞氏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的纯度,台盼蓝染色鉴定中性粒细胞的活力,通过CCK-8实验摸索LXA4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最佳有效浓度。2.分离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为四组:(1)空白对照组;(2)LXA4 组;(3)LXA4 受体拮抗剂(BOC-2)组;(4)LXA4+BOC2 组。采用Luminometer仪器检测LXA4对中性粒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的影响,采用荧光酶标仪检测LXA4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NETs)功能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XA4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凋亡和NETosis死亡的影响。结果:1.利用perco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纯度可达(97.5±2.3)%,细胞活力≥96%。2.不同浓度的LXA4刺激中性粒细胞4小时,CCK-8实验结果显示:10 nM、50 nM和100 nM的LXA4均可作为中性粒细胞的刺激剂量,结合不同浓度LXA4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和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确定100 nM为LXA4刺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最佳有效浓度。3.荧光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ARDS患者未刺激的情况下,自身生成的NETs含量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PMA刺激后,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Ts的生成也明显多于健康志愿者(P<0.01)。且LXA4可以通过与ALX受体结合促进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Ts的生成。4.Luminometer检测结果显示:ARDS患者未刺激的情况下,自身生成的ROS含量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PMA刺激后,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ROS的生成也明显多于健康志愿者(P<0.01)。而LXA4可以通过与ALX受体结合抑制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ROS的产生。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能力在30 min、45 min和60 min三个时间点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吞噬大肠杆菌(E.coli)的能力在45 min和60 min两个时间点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LXA4通过与ALX受体结合不仅可以增强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S.aureus的能力(P<0.05),也能增强其吞噬E.coli的能力(P<0.05)。6.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XA4可促进体外培养4小时和24小时的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P<0.05),还显着减少体外培养24小时的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NETosis死亡(P<0.01)。且LXA4对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和NETosis死亡的影响是通过其受体ALX介导的。结论:1.LXA4通过增强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NETs)能力和吞噬能力,增强其杀菌功能。2.LXA4通过减少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ROS生成,减轻中性粒细胞对周围组织的损伤。3.LXA4通过促进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NETosis死亡,加速ARDS炎症消退。第三部分脂氧素A4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对ARDS大鼠起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利用动物和细胞实验探讨LXA4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对ARDS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尾静脉给与LPS(14mg/kg)6小时,建立LPS诱导的ARDS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与处理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LPS组:尾静脉注射14mg/kg LPS,6小时后处理;(3)LXA4组:尾静脉注射与处理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6小时后,经尾静脉注射LXA4 200 ng/kg;(4)LPS+LXA4组:尾静脉注射14 mg/kg LPS 6小时后形成ARDS模型,经尾静脉注射LXA4 200 ng/kg。造模成功后24小时,心脏取血,处死大鼠,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进行肺损伤评分,并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2.在LPS诱导ARDS大鼠模型前4天和前1天分别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 mg/kg),建立中性粒细胞缺乏的ARDS大鼠模型。分为3组,每组6只:(1)对照组;(2)LPS组;(4)LPS+LXA4组(药物剂量同前)。造模成功后24小时,心脏取血,处死大鼠,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进行肺损伤评分,并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3.流式细胞仪分选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纯度和活力。4.流式细胞仪分选得到ARDS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为四组:(1)空白对照组;(2)LXA4组;(3)LXA4受体拮抗剂(BOC-2)组;(4)LXA4+BOC2组。采用荧光酶标仪检测LXA4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NETs)功能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XA4对ARDS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和NETosis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分选得到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为五组:(1)空白对照组;(2)LXA4组;(3)LXA4+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抑制剂(NEi)组;(4)LXA4+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抑制剂(MPO inhibitor Ⅰ)组;(5)LXA4+NEi+MPO inhibitor Ⅰ 组。采用 Western Blot检测LXA4对中性粒细胞NE和MPO含量的影响,利用荧光酶标仪检测LXA4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NETs)功能的影响。结果:1.外源性给予LXA4可明显减轻ARDS大鼠的肺损伤程度(P<0.01),还能够明显降低肺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P<0.01),但LXA4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的ARDS大鼠并没有肺保护作用(P>0.05),也不能降低肺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P>0.05)。2.通过流式分选提取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中性粒细胞纯度达100%,细胞活力≥95%。3.荧光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LXA4可以通过与ALX受体结合促进ARDS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体外诱导NETs的生成(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PS刺激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NE量和MPO的量高于对照组(P<0.05),加用LXA4后,可以进一步促进中性粒细胞NE和MPO的释放(P<0.01)。5.荧光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NE抑制剂(NEi)和MPO抑制剂(MPO inhibitor Ⅰ)均可阻断LXA4对中性粒细胞NETs释放的促进作用(P<0.01),且两者联用的协同作用大于单独使用的效果(P<0.01)。6.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XA4促进体外培养24小时的ARDS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P<0.01),并且能够减少中性粒细胞NETosis死亡(P<0.01),更有利于促进炎症消退,并且LXA4的作用是通过其受体ALX介导的。结论:1.LXA4可以通过影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对ARDS大鼠起保护作用。2.炎症急性期,LXA4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NE和MPO的释放,加速中性粒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并且能够增加中性粒细胞NETs的释放,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3.中性粒细胞NE和MPO在中性粒细胞体外诱导NETs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LXA4促进ARDS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Ts的释放,是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NE和MPO的释放实现的。4.炎症消退期,LXA4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减少中性粒细胞NETosis死亡,加速炎症消退。

曾子玲[5](2020)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一组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广义上来说,AE主要包括由抗神经元细胞内抗体引起的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以及以抗NMDA抗体脑炎为代表的由抗神经细胞表面抗体介导的新型自免脑。前者常合并肿瘤,由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在区域淋巴结诱发免疫反应。在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中,相关抗体不具有直接的致病作用,而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造成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相反,在以抗NMDA脑炎为代表的新型自免脑中,抗体直接与神经元表面的靶抗原结合,造成突触的功能或结构异常从而引起神经元损伤,这种损伤通常是可逆的。因此,抗体在这两组脑炎当中的意义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已经发现16种由抗兴奋性/抑制性神经元表面受体或蛋白引起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这些受体或蛋白在信号整合、受体簇集和调节,突触囊泡重摄取,突触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中国自免脑炎诊治专家共识,把新型的自免脑分为三个大组,把抗NMDA脑炎单独分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组,第二类是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和近记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边缘性脑炎,可以合并或者不合并肿瘤,最常见的与这类边缘性脑炎相关的抗体有LGI1抗体,GABAb抗体以及AMPA抗体;第三类是其他一些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与Caspr2抗体介导的Morvan综合征,多巴胺受体抗体介导的基底节脑炎,以及甘氨酸受体介导的PERM等。临床上,AE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运动障碍等症状为特征的脑炎综合征,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中枢性低通气等情况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及治疗对AE至关重要。同时,AE的病程具有缓解-复发的特点,常需要长期免疫调节治疗,因此,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指导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但AE的严重程度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常常难以预测。目前,AE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仍主要依赖临床评价,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既往研究表明,抗体的滴度并不能很好的反应AE的严重程度。长期随访,预后好和预后差的患者抗体滴度没有明显差别,并且临床症状缓解以后,抗体阳性还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对于NMDA脑炎来说,无论预后好坏,抗体的滴度都会随病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NMDA脑炎抗体滴度跟记忆力表现无关。因为抗体滴度不能作为自免脑的一个很理想的标志物,业界对于自免脑的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不断在进行,其中研究的最多的还是针对NMDA脑炎,目前发现的在NMDA脑炎中具有潜在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脑脊液中的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如CXCL13,IL-6,IL-10,可溶性的Fas,FasL等,脑电图的一些特殊表现以及功能磁共振等。其中跟NMDA脑炎相关性比较明确的有CXCL13,IL-6,IL-10,脑电图的delta刷,但是在临床应用当中的价值和特异性还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一个近年来新发现的反应系统性炎症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反应了机体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情况,其中中性粒细胞主要参与了固有免疫反应,迅速,及时,而淋巴细胞跟适应性免疫有关,反应慢但持续时间长。NLR的正常值范围目前还不是特别明确,在西方人群的一项研究提出NLR在正常人群的均值是1.65,范围在0.78到3.53。以往大部分关于NLR的研究,主要是在肿瘤病人当中,发现NLR跟多种肿瘤的发展和预后相关。近年的多项研究发现在神经系统的疾病当中,NLR可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NLR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起病时的NLR大于4.86可以作为预测早期谵妄发生的界值。也有研究探讨了 NLR跟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发现NLR跟颅内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同时可以预测脑出血后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NLR升高是脑出血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对脑出血后3个月的预后以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肢体残疾也有预测作用,同时与脑出血后的肺炎、呼吸衰竭相关。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探讨NLR在AE中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NLR在AE诊断及预后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外周血NLR在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临床应用的价值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34名初诊治疗前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及3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提取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通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各研究对象的NLR值,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1)对比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总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以及尿酸水平的差异,探讨外周血NLR在自免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根据AE患者外周血NLR值的四分位数间距将患者分为四个亚组,分析各亚组间mRS评分的分布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各亚组之间在临床症状、肿瘤合并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总蛋白水平以及脑脊液常规化验中的差异;(3)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AE患者分为轻度及中重度两组,分析两组间外周血NLR水平,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尿酸水平,肿瘤合并率,脑脊液常规化验等指标的差异;(4)应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NLR水平,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相关临床指标与患者mRS评分的关系;(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外周血NLR水平与自免脑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外周血NLR预测自免脑病情的预测界值;(6)将抗NMDA受体脑炎作为独立的亚组,进一步分析在抗NMDA脑炎的诊断及预后中NLR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特征在纳入的69名研究对象中,34名是经脑脊液抗体检测确诊的新型自免脑患者,另外35名是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在34名自免脑患者中,19(55.9%)名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8(23.5%)名为抗LGI-1受体脑炎,7(20.6%)名为抗GABAb受体脑炎。其中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85.3%),癫痫发作(67.6%)及精神障碍(64.7%)。17(50%)名患者起病前有头痛、发热等前驱症状。10(29.4%)名患者合并肿瘤。2.外周血NLR水平在新型自免脑诊断中的价值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应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方法对自免脑组及对照组外周血NLR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自免脑患者中外周血NLR水平明显升高(p<0.001),同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尿酸水平也明显升高(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在自免脑患者中明显降低(p<0.001)。3.根据外周血NLR水平分层的新型自免脑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将新型自免脑组患者按照外周血NLR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分为四个亚组,并对各亚组间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各亚组在年龄、性别、抗体类型、肿瘤合并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mRS>3的患者的比例在NLR水平高的亚组明显升高(p<0.001)。4.不同严重程度的新型自免脑临床特征比较按照新型自免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中重度(mRS>3)及轻度(mRS≤3),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发现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NLR水平较轻度患者明显升高。同时,两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肿瘤合并率均有明显差异。但白细胞计数,尿酸及脑脊液细胞数、蛋白等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外周血NLR水平与新型自免脑疾病进展的关系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LR水平与自免脑患者mR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95,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与mRS评分也呈明显正相关(r=0.392,p=0.022),而淋巴细胞计数与mR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22,p=0.002)。外周血总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6.外周血NLR水平升高是重症自免脑(mRS>3)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探讨NLR在自免脑病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我们分别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入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合并肿瘤(p=0.017)及外周血NLR水平升高(p=0.005)与重症自免脑相关。将二者均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NLR与mRS评分的相关性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OR=2.171,95%CI:1.218-3.868,p=0.009)。说明外周血 NLR 升高是重症自免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中,发现NLR对重症自免脑的预测界值为4.82,敏感度为78%,特异性为88%(曲线下面积0.875,95%CI:0.761-0.989,p<0.001)。结论:外周血NLR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外周血NLR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可靠生物标志物。

赵鹏飞[6](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石月[7](2020)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参与调节急性力竭及规律有氧运动相关天然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以DNA为骨架、装载组蛋白和颗粒酶类物质的细胞外网状结构,可作为天然免疫有效的免疫防御机制,然而过多的NETs释放已被证明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NETs在体内释放能力的过弱或过强都会造成机体健康的天平失去平衡。同样,在运动免疫学领域已达成的研究共识为:过度运动致使机体暂时性免疫抑制,感染疾病风险上升;规律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患病风险降低。然而,NETs与这两点研究共识相关的研究还屈指可数,因此,本课题将从运动免疫学两大共识出发,围绕NETs的功能情况,分别探究两部分内容:一、急性力竭运动中外周循环血NETs的释放情况及其可能的机制;二、NETs在规律有氧运动缓解疾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疾病,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作为研究模型,其典型的特征为气道和全身失控的炎症反应。已有研究报道了 NETs参与ALI气道炎症反应的过程,并且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ALI气道炎症反应;这为本部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题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以期揭示不同运动方式下,NETs在健康和ALI机体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从而丰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认知视角以及为ALI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在研究一中,我们选取了 7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递增负荷跑步至60min(E60组),递增负荷跑步至力竭组EE组,力竭后恢复1.5小时组(1.5E组),恢复3小时组(3E组);在实施急性力竭跑台运动的不同的时间点,检测乳酸堆积情况,NETs释放情况及通过体外实验探究乳酸抑制NETs的情况和机制。在研究二中,7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组(LPS组),有氧运动+急性肺损伤组(EXE+LPS组),急性肺损伤结合DNase注射降解NETs组(DNase+LPS组)。运动干预和药物注射完毕后的24小时进行取材,分别检测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和M1型肺泡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NETs的释放情况以及原代肺泡巨噬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NF-κB蛋白活化情况;此外,通过提纯NETS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系MH-S极化反应,检测刺激后细胞促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和关键蛋白活化情况。研究结果:研究一的结果为:1.急性力竭运动中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情况:递增跑台运动开始的前60min,血乳酸浓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持续90min时,出现大幅的提升并保持在较高的平台水平。2.急性力竭运动中血浆NETs的释放情况:血浆中MPO-DNA复合物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呈逐步抑制的趋势,运动后3小时未见恢复。3.急性力竭运动后循环中性粒细胞体外释放NETs的能力:无论是无刺激还是100nM PMA刺激下,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能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力竭运动中和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浓度和血浆NETs释放的相关性:血浆MPO-DNA复合物与血乳酸呈现显着的负性相关关系。5.体外不同浓度乳酸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情况:在10、15和20mM乳酸结合100nM PMA刺激下的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6.乳酸抑制NETs释放可能的机制:在100nM PMA刺激下,随着乳酸刺激浓度的上升,中性粒细胞胞内ROS的表达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研究二的结果为:1.肺组织炎症反应情况:LPS组较CON组更多中性粒细胞和M1型肺泡巨噬细胞的浸润,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症细胞因子显着上升;EXE+LPS组上述炎症反应较LPS组显着减轻。2.肺组织中NETs释放的情况:LPS组较CON组肺内更多NETs的释放,EXE+LPS组和DNase+LPS组肺内NETs的表达较LPS组显着减少。3.有氧运动缓解ALI气道炎症可能的机制:LPS组肺泡巨噬细胞ERK、JNK、p38和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着高于CON组;运动组和DNase组上述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低于LPS组。4.NETs对MH-S细胞极化的作用和机制:NETs在刺激MH-S细胞发生M1型极化的早期,ERK蛋白最先活化,而在刺激的后期,NF-κB蛋白才出现活化效应。研究结论:1.研究一结论:急性力竭运动中血乳酸的积累使小鼠外周循环血NETs释放的能力受到抑制;细胞外的强乳酸环境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依赖ROS途径释放NETs。2.研究二结论:规律有氧运动可通过抑制气道NETs的过多释放,减少肺泡巨噬细胞M1型极化,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有氧运动减轻ALI气道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ERK和NF-κB相关信号通路实现的。

赵喆[8](2020)在《血管生成素2参与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儿童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相关机制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脓毒症是一类由感染引起的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和异常免疫应答的病理状态,肺损伤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并且极容易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目前 ECMO 作为救治极重度 ARDS 的挽救性手段,在临床工作中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而其救治过程中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通过临床案例收集、在体动物实验以及离体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讨ECMO救治脓毒症相关ARDS过程中的相关机制。材料与方法1.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原陆军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儿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于2014年06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脓毒症肺损伤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并整理。2.动物在体试验部分:使用幼猪作为实验动物,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幼猪分为Mock组、LPS组及ECMO组,Mock组动物予以持续输注生理盐水,LPS组动物予以1mg/kg的LPS注射,而后予以0.5mg/kg/hr的速度持续泵入;ECMO组动物在接受LPS相同剂量注射后,予以ECMO支持,转流时间48小时,随后处死并留存标本。期间记录幼猪生命体征、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肺超评估肺部表现。3.实验动物标本组织学、分子生物学检测:前述动物处死后,收取外周血、肺组织,外周血予以流式细胞分析巨噬细胞及粒细胞亚群分析;肺组织予以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并检测肺组织内损伤相关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试验结果1.共收集ECMO支持患儿22例,成功撤机15例,其中14例存活出院,撤机率68.18%,存活率63.64%。与国内公布的数据相比较,本中心ECMO支持撤机率及存活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与ELSO组织公布的水平持平。2.注射LPS后,实验动物出现脓毒症样表现,生命体征出现显着改变;ECMO支持可显着改善实验动物氧供状态,但仍然对幼猪呼吸系统顺应性产生了一定影响。ECMO支持早期可降低心脏功能,该心功能受抑制属于一过性状态,后期心功能得以改善。3.脓毒症动物组织学表现为严重的炎细胞浸润、肺泡腔液体渗出甚至出血等;外周血M1型巨噬细胞、以及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受到抑制,肺组织内损伤相关分子表达显着上调,趋化因子、炎症因子表达受抑制,血管内皮相关因子表达显着上调。结论1.ECMO可以作为挽救性救治极重度ARDS的救治手段。2.脓毒症引起动物肺功能、心功能受损,ECMO可暂时替代相关功能并使器官功能修复。3.脓毒症固有免疫系统暂时受到麻痹,血管内皮及肺泡上皮受到损伤。

熊洋洋[9](2020)在《肠道菌群及丁酸在急性胰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SAP相关ARDS(SAP-ARDS)患者临床特点及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AP住院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早期预测SAP-ARDS的指标。结果:共纳入313例SAP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45(14,90)岁,男性占68.7%。其中ARDS患者258例(82.4%),非ARDS患者55例(17.6%)。ARDS患者的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均显着高于非ARDS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血WBC和hsCRP水平升高是SAP-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预测中重度ARDS有价值的指标是:入院时血WBC水平(OR4.52,95%CI:1.64-12.4)及 hsCRP 水平(OR 3.69,95%CI:1.29-10.48)。有助于早期预测需气管插管的指标是:入院24hAPACHEII、BISAP、CTSI、SOFA、qSOFA评分,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05、0.753、0.737和0.663,最佳阈值分别为APACHE Ⅱ≥14、BIAAP≥3、CTSI≥5、SOFA≥7、qSOFA≥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58.8%和 81.4%、79.4%和 60.0%、73.5%和 67.1%、38.2%和 98.6%、45.5%和 83.3%。结论:入院时血WBC和hsCRP水平升高是SAP-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24h APACHE II评分≥14、BISAP评分≥3、CTSI评分≥5、SOFA评分≥7或qSOFA评分≥2,提示SAP患者接受气管插管的风险较高。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丁酸参与调控AP相关ARDS(AP-ARDS)的机制。方法:1.临床部分: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AP患者及同时期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及直肠拭子标本,分为:①健康对照组;②ARDS组;③非ARDS组。外周血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浓度;直肠拭子采用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2.基础部分: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AP组、丁酸200mg/kg干预组、丁酸500mg/kg干预组和VSL#3干预组。每组分别予以蒸馏水、蒸馏水、丁酸200mg/kg、丁酸500mg/kg、VSL#3提前灌胃7天。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通过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管注射构建AP小鼠模型。造模24h后处死,收集胰腺、肺、结肠标本。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病理损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评估结肠机械屏障、胰腺及肺炎症因子水平、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及NF-κB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胰腺及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结果:1.临床部分:共入组20例健康对照,19例AP-ARDS及41例AP-非ARDS受试者。平均年龄分别为 32(29,46),45(26,79)及 43(22,79)岁,P=0.085;男性分别为 11 例(55%),13 例(68.4%)及 18 例(43.9%),P=0.077。ARDS 组系统并发症、入ICU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着高于非ARDS组患者。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ARDS组患者肠道有害菌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含量较健康对照者显着增多(P<0.001);有益菌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含量显着减少(P<0.01)。多种产丁酸菌属如霍氏真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丁酸弧菌属、瘤胃菌科菌属、粪杆菌属、罗斯氏菌属、丁酸梭菌属、梭杆菌属及毛螺菌科菌属较健康对照者均明显减少(P<0.05)。其中梭杆菌属、毛螺菌科菌属NK4A136、毛螺菌科菌属UCG-010较非ARDS组患者显着减少(P<0.05)。ARDS组外周血丁酸含量显着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随机森林方法分析显示梭菌属、霍氏真杆菌属、大芬戈尔德菌属、粪杆菌属、瘤胃菌科菌属UCG013可作为AP-ARDS的潜在肠道菌群标志物。2.基础部分:(1)AP组小鼠胰腺及肺组织损伤病理评分、外周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胰腺及肺组织IL-1、IL-8、TNF-α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假手术组。AP组小鼠胰腺及肺组织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肺M2型巨噬细胞明显降低。肺NF-κB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加。AP组小鼠结肠屏障功能受损,结肠ZO-1 mRNA、OccludinmRNA及其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2)丁酸500mg/kg干预组小鼠胰腺中性粒细胞浸润比例较AP组显着减少,胰腺坏死程度无明显变化。胰腺IL-1、IL-8、TNF-α水平较AP组显着降低。丁酸500mg/kg干预组小鼠肺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比例较AP组显着减少,IL-1、IL-8、TNF-α水平亦显着下降。肺组织巨噬细胞比例较AP组显着降低,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肺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水平较AP组显着降低,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丁酸500mg/kg干预组小鼠结肠屏障功能较AP组改善,ZO-1 mRNA、Occludin mRNA及其蛋白水平显着高于AP组。丁酸200mg/kg干预组上述改变与AP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VSL#3干预组小鼠结肠屏障功能较AP组改善,ZO-1 mRNA、Occludin mRNA及其蛋白水平显着升高。但胰腺炎症及肺损伤病理评分无明显减轻,胰腺及肺IL-1、IL-8、TNF-α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比例较AP组无明显下降,肺HMGB1 mRNA及蛋白水平、NF-kB蛋白水平无显着下降。结论:(1)AP-ARDS患者肠道多种产丁酸的益生菌含量显着降低,外周血丁酸含量较健康对照者显着减少。(2)梭菌属、霍氏真杆菌属、大芬戈尔德菌属、粪杆菌属、瘤胃菌科菌属UCG013可作为AP-ARDS的潜在肠道菌群标志物。(3)大剂量补充外源性丁酸(500mg/kg)通过抑制HGMB1/NF-κB通路,减少炎症因子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进而对AP相关肺损伤起到保护作用。(4)大剂量补充外源性丁酸(500mg/kg)及VSL#3可改善AP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但VSL#3未显示出对AP小鼠胰腺及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良[10](2020)在《WAS蛋白在急性LCMV感染中对CD4辅助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WAS蛋白在急性LCMV感染中对CD4辅助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B细胞产生保护性抗体是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对抗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体液免疫应答形成的记忆B细胞和长寿命浆细胞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核心,而该过程的产生依赖于生发中心B细胞免疫应答(Germinal Center B cell reaction),活化的B细胞在此历经克隆增殖、体细胞超频突变、抗体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等过程,这些过程也需要与一类特殊的CD4辅助T细胞即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的相互作用。在急性LCMV病毒感染模型中,CD4辅助T细胞在不同的TCR信号、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分子、核转录因子的调控下主要分化成Tfh细胞和Th1细胞,分别发挥辅助B细胞和CD8 T细胞的作用。Tfh的分化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到DC细胞和活化T细胞间突触、TCR-MHCⅡ的相互作用,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分子对其主要转录因子BCL6的调控决定Tfh早期分化命运;早期分化的Tfh迁移至GC,在此处与GCB细胞间通过频繁的细胞接触、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等相互作用进一步发育为GCTfh,在GC中Tfh和GCB间相互作用,既促进GCB免疫应答,也促进和维持GCTfh的分化和功能。急性LCMV病毒感染是研究CD4辅助T细胞分化、Tfh分化发育、生发中心B细胞免疫应答、抗体生成、Th1功能和免疫记忆的理想模型之一。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是一种少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免疫缺陷病,该病由编码WAS蛋白(WASp)的WAS基因突变所致,WAS患儿易感染各种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WASp仅在造血系统表达,是肌动蛋白多聚化和细胞骨架重塑的关键分子,通过细胞骨架依赖及非依赖途径在造血细胞分化、迁移,免疫突触形成,细胞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WASp缺陷可导致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异常,导致机体对病原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功能缺陷和细胞免疫应答缺陷。但目前WASp缺陷如何影响感染状态下CD4 T与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使用急性LCMV病毒感染WASKO小鼠为模型,探讨WASp缺陷对CD4辅助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的影响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段急性LCMV病毒感染后WASKO和WT小鼠脾脏中CD4辅助T细胞中Th1和Tfh细胞亚群的比例、主要分化发育相关的共刺激分子、信号转导分子和主要的核转录因子,检测GCB发育、GCB亚群、GCB的主要核转录因子BCL6。利用四聚体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Th1和Tfh细胞的比例。通过NP-KLH免疫小鼠后,检测小鼠脾脏记忆B细胞前体细胞比例,探讨抗原特异性GCB细胞的分化。通过WASKO/WT骨髓嵌合体小鼠模型验证WAS蛋白缺陷在急性LCMV病毒感染时特异性T和B细胞免疫缺陷是否为固有存在。结果:WASKO小鼠在急性LCMV病毒感染条件下CD4辅助T细胞早期分化阶段出现IL2-CD25-STAT5轴信号转导障碍导致Th1细胞发育障碍,进而Tfh分化占优势;WASp缺陷影响Tfh进一步发育的主要功能分子BCL6和ICOS,导致GCTfh的发育障碍;WASKO小鼠GCB主要的核转录因子BCL6表达障碍,GCB暗区形成障碍;GCB细胞分化异常表现为GCB分化为多克隆性记忆B细胞前体细胞比例增高而分化成多克隆性记忆B细胞存在障碍;NP-KLH免疫条件下抗原特异性GCB分化为记忆B细胞前体细胞比例增加,但分化形成抗原特异性记忆B细胞存在障碍。WT小鼠GCB细胞内WASp呈现异质性表达的现象,并且BCL6的表达量与WASp呈正相关。结论:WASp作为肌动蛋白骨架蛋白调节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急性LCMV病毒感染中CD4辅助T细胞的早期分化命运、Tfh的发育和GCB免疫应答和记忆B细胞形成的过程。第二部分PI3Kδ过度活化对脾脏前体B细胞发育的影响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活化的磷酸肌醇3-激酶δ综合征(Activated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δsyndrome APDS)是一种由PIK3CD增功能突变(gain-of-function(GOF)mutation)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该基因编码磷酸肌醇3-激酶δ(PI3Kδ)的催化亚基p110δ。PI3Kδ是包含p110δ催化亚基和p85a调控亚基的异二聚体,催化产生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酯,PI3Kδ主要表达在白细胞中并在其增殖生存和激活中起重要作用。APDS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窦肺感染、支气管扩张、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疱疹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表型主要为高Ig M、低Ig G、CD4 T淋巴细胞减少、衰老耗竭性CD8 T淋巴细胞增加。目前研究阐明Tfh和GCB的异常导致患者出现低Ig G,但患者出现高Ig M血症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机体边缘区B细胞(marginal zone B cell,MZB)及B1细胞是产生Ig M的主要来源,患者和小鼠模型中均发现在B细胞亚群中MZB及B1细胞比例增加和滤泡B细胞的明显减少,且增多的MZB和B1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肺部感染易感性相关,但p110δ过度活化如何导致MZB和B1细胞增加的机制尚不清楚。早期B细胞在骨髓发育后进入脾脏进一步发育分化成熟,逐渐经历过渡性B细胞T1、T2阶段分化为成熟的滤泡B细胞和MZB,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更早的T1B阶段即存在ADAM10阳性的细胞亚群为专职发育成MZB的前体细胞以及CD19+B220low CD5+Ig M+CD93+的过渡性B细胞为专职发育成B1的前体细胞。本实验拟通过检测APDS小鼠脾脏前体B细胞亚群,探讨PI3Kδ过度活化是否在过渡性B细胞阶段即影响了专职的MZB前体细胞和B1前体细胞的分化进而导致B细胞的分化发育异常。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PDS小鼠和WT小鼠脾脏T1B、T2B、CD19+B220low CD5+Ig M+CD93+B、ADAM10+T1B等B细胞各亚群的比例。通过APDS/WT骨髓嵌合体小鼠模型验证B细胞各亚群的发育分化异常是否为固有存在。结果:与WT小鼠相比,APDS小鼠脾脏成熟滤泡B细胞比例下降,CD19+B220+CD21+CD23-CD93-和CD19+B220+CD21+CD1d+CD93-MZB增加,CD19+B220low CD5+B1细胞增加,CD19+B220+CD21-CD23-CD93-的双阴性B细胞比例增加;APDS小鼠CD19+B220+Ig M+CD23-CD93+的T1B细胞比例增加,CD19+B220+Ig M+CD23+CD93+的T2B细胞比例下降;APDS小鼠脾脏B1细胞前体细胞CD19+B220low CD5+Ig M+CD93+、MZB前体细胞ADAM10+T1B细胞亚群比例增高。结论:PI3K过度活化通过影响T1B细胞ADAM10的表达使得在T1B细胞阶段专职的MZB前体细胞分化增加是APDS小鼠MZB细胞发育增加而成熟滤泡B细胞发育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PI3K过度活化在过渡性B细胞阶段导致脾脏前体细胞CD19+B220low CD5+Ig M+CD93+分化增加进而导致脾脏B1细胞的发育增加。第三部分一例RAC2基因自发突变患儿临床研究研究背景:RAC2蛋白(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2,RAC2)属于GTP酶的Rho超家族的成员,其主要表达于造血系统,作为中性粒细胞NADPH组成元件参与粒细胞ROS产生、作为分子开关通过调节GTP结合状态(活化状态)与GDP结合状态(失活状态)间的相互转换促发下游级联反应发挥免疫细胞骨架重排、细胞伪足形成、吞噬细胞黏附趋化吞噬功能、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发育、迁移、活化及参与PAK1等多种信号通路信号传导发挥多种生物信息功能。RAC2基因突变病例极其罕见,既往报道RAC2基因突变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失功能突变方式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严重障碍而表现为CGD的临床症状,部分患儿表现为T淋巴细胞的严重减少;以及常染色体隐性失功能突变方式导致CVID的临床表现;这两种遗传方式导致的RAC2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或缺失,为失功能(loss of function,LOF)的突变。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逐渐有RAC2常染色体显性增功能突变方式导致RAC2蛋白活性增强(gain of function,GOF)的病例报道,此类患儿的临床表现各异,其粒细胞ROS活性增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严重减低,对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严重减低的机制目前不清楚。本中心收治1例RAC2基因自发突变的患儿,该突变位点未见报道,临床主要变现为反复的肺部感染和支气管扩张,我们对其临床和部分免疫细胞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进行一代测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淋巴细胞亚群表型;通过CD3+CD28及PMA+离子霉素体外刺激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通过鲁米诺放大化学发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ROS的产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极化状态;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RAC2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凋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淋巴细胞亚群RAC2的表达情况。结果:患儿为RAC2基因自发错义突变,患儿单个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存在此突变,其免疫表型为联合免疫缺陷,其T细胞增殖功能减低,粒细胞产生ROS功能增强,粒细胞肌动蛋白表达增强;患儿中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体外刺激时细胞actin和RAC2极化状态缺陷;患儿中性粒细胞RAC2蛋白表达增强;患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患儿淋巴细胞中存在RAC2高表达亚群。结论:本研究发现一例罕见的RAC2基因自发突变,表现为增功能突变,免疫表型为联合免疫缺陷,其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均受影响。

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外周血白细胞形态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外周血白细胞形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IgG和 IgM检测对COVID-19 的诊断价值
    1.1 前言
        1.1.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概述
        1.1.2 SARS-CoV-2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1.1.3 病原学诊断概述
        1.1.4 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与COVID-19研究进展
        1.1.5 T淋巴细胞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6 促炎因子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7 血常规与COVID-19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检测试剂和方法
        1.3.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SARS-CoV-2 特异性的IgG和 IgM抗体检测结果
        1.4.2 IgG和IgM检测对COVID-19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3 SARS-CoV-2 特异性IgG和 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
    1.5 讨论
    1.6 小结
第2章 SARS-CoV-2 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探究
    2.1 前言
        2.1.1 SARS-CoV-2疫苗研发的免疫学基础
        2.1.2 SARS-CoV-2 疫苗的研发概述
        2.1.3 SARS-CoV-2 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2.1.4 SARS-CoV-2 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
        2.3.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的IgG和 IgM检测结果
        2.4.2 IgG和 IgM抗体的检测结果和阳性率统计比较
        2.4.3 阴性结果与对照组结果的统计结果对比
    2.5 讨论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内外文献综述 SARS-CoV-2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与CXC趋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1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流行病学
    2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2.1 趋化因子结构、表达及作用
        2.2 趋化因子受体结构、表达及作用
        2.3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3 CXCL12/CXCR4生物轴介导心肌梗死后炎症
        3.1 CXCL12结构、表达及作用
        3.2 CXCR4结构、表达及作用
        3.3 CXCL12/CXCR4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4 炎症机制与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疾病
    5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方今用及药理机制研究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近现代应用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单药及复方现代药理研究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效用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药物治疗对冠心病伴焦虑状态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
    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及基本特征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情况
    3 Meta分析结果
        3.1 外周血中Hs-CRP因子表达
        3.2 外周血中IL-6因子表达
        3.3 外周血中IL-8因子表达
        3.4 外周血中IL-17因子表达
        3.5 外周血中TNF-α因子表达
        3.6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A量表评分情况
        3.7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D量表评分情况
        3.8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SDS量表评分情况
        3.9 各项研究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情况
        3.10 各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纳入研究证据质量评价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K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
    实验一: 慢性不可预知性空瓶刺激对心肌梗死大鼠CXCL12/CXCR4生物轴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
        3.2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产生焦虑样行为改变
        3.3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下降
        3.4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CXCR4表达亢进
        3.5 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κ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炎症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反应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细胞的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IL-18的表达水平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海马区5-HT、DA合成,缓解焦虑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炎症部分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区炎症蛋白表达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皮层区炎症蛋白表达水平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心脏功能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脂氧素A4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ARDS患者促炎症消退介质脂氧素A4的表达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ARDS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2.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检测
        2.2.4 外周血样本中白细胞RNA的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2.3 统计学分析
    2.4 试验结果
        2.4.1 受试者一般情况小结
        2.4.2 ARDS患者体内LXA4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
        2.4.3 AR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上LXA4受体mRNA表达明显下调
        2.4.4 AR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5-LOX、15-LOX-1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部分 脂氧素A4影响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3.2.3 瑞氏染色法鉴定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和纯度
        3.2.4 CCK-8实验
        3.2.5 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
        3.2.6 实验分组
        3.2.7 活性氧(ROS)检测
        3.2.8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
        3.2.9 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细胞率和NETosis死亡细胞率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瑞氏染色法鉴定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和纯度
        3.4.2 100nM LXA4是刺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最佳有效浓度
        3.4.3 LXA4促进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体外诱导NETs的生成
        3.4.4 LXA4抑制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
        3.4.5 LXA4增强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3.4.6 LXA4能有效促进AR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并减少NETosis引起的细胞死亡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部分 脂氧素A4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对ARDS大鼠起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ARDS大鼠模型的建立
        4.2.3 实验分组与处理
        4.2.4 建立中性粒细胞缺乏的ARDS大鼠模型
        4.2.5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4.2.6 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
        4.2.7 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选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4.2.8 体外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
        4.2.9 中性粒细胞和NETs的免疫荧光染色
        4.2.10 中性细胞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2.11 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细胞率和NETosis死亡细胞率
    4.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LXA4对LPS诱导的ARDS大鼠有肺保护作用
        4.4.2 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4.4.3 LXA4通过与ALX受体结合促进ARDS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NETs的释放
        4.4.4 LXA4促进中性粒细胞NE和MPO的释放
        4.4.5 LXA4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NE和MPO的释放增加NETs的产生
        4.4.6 LXA4对ARDS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和NETosis的影响
        4.4.7 LXA4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的ARDS大鼠模型无保护作用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综述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NETs)调控炎症的发生与消退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神经细胞表面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英文文章 1
    英文文章 2

(6)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样本采集
    3 仪器与方法
        3.1 仪器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5.2 体质指数分析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与质控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2 SDS-PAGE电泳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6 小结
    7 讨论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7)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参与调节急性力竭及规律有氧运动相关天然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文献综述
研究一 急性力竭运动对外周循环NETS释放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技术路线图
        2.3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急性力竭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和IL-6浓度的变化情况
        3.2 急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外周循环游离DNA和NETS的释放情况
        3.3 血乳酸浓度与NETS释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浓度的乳酸对于NETS释放的作用探析
        3.5 乳酸抑制NETS释放的可能机制
    4 分析与讨论
        4.1 急性力竭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变化情况分析
        4.2 急性力竭运动中CF-DNA和IL-6浓度变化情况分析
        4.3 急性力竭运动中NETS的释放情况及与CF-DNA相关关系分析
        4.4 体外乳酸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及其机制分析
        4.5 NETS在运动性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分析
        4.6 运动性免疫抑制最新观点分析
    5 研究小结
研究二 NETS在有氧运动缓解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技术路线图
        2.3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有氧运动缓解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结果
        3.2 NETS在有氧运动缓解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结果
        3.3 有氧运动缓解急性肺损伤的体内机制研究结果
        3.4 NETS体外刺激肺泡巨噬细胞(MH-S) M1型极化的机制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有氧运动减轻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气道炎症结果分析
        4.2 NETS在有氧运动减轻LPS诱导的ALI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分析
        4.3 MAPK和NF-KB通路关键蛋白参与有氧运动改善ALI结果分析
        4.4 NETS促进肺泡巨噬细胞M1型极化及其机制分析
    5 研究小结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血管生成素2参与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儿童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相关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体外膜肺氧合在儿童脓毒症肺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2.1 脓毒症相关肺损伤患儿一般资料
    2.2 病例资料表
    2.3 主要仪器
    2.4 ECMO撤除
    2.5 统计处理
    2.6 结果
    2.7 小结
    2.8 讨论
第三章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脓毒症幼年动物模型的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
    3.4 讨论
第四章 血管生成素2通过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参与ECMO救治脓毒症肺损伤的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血管生成素2在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及脓毒症相关肺损伤反应概述
    2. Ang2的结构与受体结合及表达
    3. Ang2激活后的功能
    4. Ang2与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5. 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编撰书籍
致谢

(9)肠道菌群及丁酸在急性胰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预后及早期预测指标分析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丁酸变化
        第二节 丁酸对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相关肺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急性胰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WAS蛋白在急性LCMV感染中对CD4辅助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I3Kδ过度活化对脾脏前体B细胞发育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一例RAC2基因自发突变患儿临床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外周血白细胞形态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D]. 林立鹏. 汕头大学, 2021(02)
  • [2]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D]. 侯季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脂氧素A4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梅虹霞. 山东大学, 2021(11)
  • [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价值[D]. 曾子玲. 山东大学, 2020(04)
  • [6]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参与调节急性力竭及规律有氧运动相关天然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石月.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8]血管生成素2参与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儿童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相关机制初步研究[D]. 赵喆.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肠道菌群及丁酸在急性胰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初探[D]. 熊洋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WAS蛋白在急性LCMV感染中对CD4辅助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D]. 张良.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