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成语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俄语成语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俄语熟语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卡美丽(Kamila Iakupova)[1](2021)在《动物隐喻与相关词汇教学研究 ——以俄罗斯汉语习得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隐喻概念引起了大批俄罗斯与中国学者的关注。从传统理论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现象,而目前其概念发展到了认知层面。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及思维方式,不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动物是创造隐喻的丰富资源,所以隐喻概念系统里动物隐喻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被看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分支之一,而所谓的六畜在形成隐喻性词汇及反映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汉语与俄语里包含六畜的动物隐喻所占的比例都比较高。虽然最近两个国家的许多研究者都着眼于俄汉中的动物隐喻对比,不过学界还是缺少关于相关词汇教学的研究,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存在着空白之处。而隐喻是教学过程的难点之一。由于文化、历史等因素会影响特殊词汇的形成,加上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差异,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的含义会有所区别。比如说,同样的动物名称在两种语言中能表示完全不同的喻义,同时不同的动物能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此外,每种语言都有民族特有的隐喻性词语,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习者习得外语的过程。不过,动物隐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使用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跟动物相关的词汇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在教学应用既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使用汉语,又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中国文化。本文将从隐喻理论的视角,对俄汉中的动物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并调查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含动物成语的情况。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二章:对俄汉中动物隐喻对比研究。本章主要以汉语成语为例,对比两种语言的动物隐喻并把相关词语分类几组。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成语的情况。第四章:描述隐喻性词汇的教学现状,基于本次研究的结果,对相关词汇教学提一些建议。最后是结论,对论文进行总结,整理本研究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

沈倬丞[2](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楠楠[4](2020)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媒体与外交互动关系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新型外交模式——媒体外交。各国积极开展媒体外交,借助媒体信息传播、议程设置、公众舆论影响等手段输出本国对外政策和价值观。媒体外交行为主体在话语互动过程中生成媒体外交话语。媒体外交话语不仅描述和反映该话语互动过程,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社会建构。俄罗斯作为外交大国致力于发展本国媒体外交并积极建构媒体外交话语以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其媒体外交话语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不乏情感、态度等评价意义的表达,对其评价意义的研究有助于系统性掌握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生成、组织及建构特征和规律,并揭示其背后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我国媒体外交话语建构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结合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评价理论以及评价意义的功能语义学研究理论,以2004-2018年俄罗斯外长年度新闻发布会发言及答记者问为例,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对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在微观层面上,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借助怎样的语言表达手段实现评价意义的呈现?该评价意义具有怎样的语义分类?2.在宏观层面上,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实践过程中不同话语主体如何选择评价资源和评价主题?最终生成怎样的评价语义宏观结构?3.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建构何种政治现实,传递何种价值观?如何借助评价意义实现身份和权力关系的建构?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我们根据评价意义的研究理论以及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建立本研究分析框架,分别从语言、话语、对话性角度对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具体体现在评价意义语言表达手段的复杂性和评价语义类型呈现的多样性。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表达手段体现在各个语言层面上,其中词汇层面上的表达最为频繁,最常使用的词汇类型为性质形容词,句法层面上的表达主要借助带评价词的评价语句,同时也借助修辞手段及情态范畴表达手段。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主要包括以下评价语义分类:一般评价意义、个别评价意义、显性和隐性评价意义以及情态评价意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一般评价意义的语义类型包括正面评价意义、负面评价意义和中立性评价意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个别评价意义的语义类型包括情感性评价意义、判断性评价意义和鉴赏性评价意义。第二,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资源的选择与媒体外交话语语境模式以及作为评价主体的话语生产者——外交行为体和媒体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独白式语境下以及对话式语境下的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更倾向于呈现中立性评价,中立性评价的呈现使其话语建构更具客观性。较之俄罗斯外长,媒体记者更倾向于负面评价资源的选择,其议程设置具有负面导向性。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话语生产者更倾向于鉴赏性及判断性评价意义的呈现,更侧重于对评价客体社会价值的判断以及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层面上的评判。较之俄罗斯外长,媒体记者对情感性评价意义的呈现频次更高,其评价更具主观倾向性。第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以俄罗斯外长为代表的话语社团与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在话语互动过程中在共同评价主题选择的倾向性上存在对应性,但同时存在差异性。以俄罗斯外长为代表的话语社团倾向于国家立场和国家外交价值观的树立并趋向于自我认同,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更关注俄罗斯对各种国际事件所持态度,反映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的利益诉求及其议程设置的导向性。第四,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借助话语组织模式实现,而该话语组织模式取决于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的语境模式。研究表明,俄罗斯独白式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通过概述-具体话语组织模式来构建;俄罗斯对话式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通过提问-回答话语组织模式来构建。第五,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借助评价意义的呈现实现对话性的同时建构俄罗斯自我与他者的身份以及权力关系。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借助中立偏正面的判断性及鉴赏性评价意义建构符合客观事实且积极正面的自我身份,具体体现在俄罗斯外交多元化、现代化及实用主义的自我认同、大国担当、国家及公民利益至上、坚守法律和道德、拥护和平以及重视社会团结等方面,该自我身份的建构反映俄罗斯的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并且与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相契合。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通过评价意义呈现的差异性建构不同的他者身份,他者身份建构的差异性促使自我与他者关系建构的两级分化,从而生成权力关系,主要涉及霸权主义与平等主义以及冲突关系与合作关系。该权力关系的生成和建构反映自我与他者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性。

康喆文[5](2019)在《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文中提出语块是一种形式固定、表达完整语义的预制性序列,在语言运用中能够被整体存储、提取和使用。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语码的转换,更涉及语码背后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语块作为具有心理预制特点的语言单位和思维单位,在翻译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效应。本文以语块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央文献翻译,开展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及翻译模式研究。本文对2014年至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央文献核心语块及俄语译文进行了界定和提取,并尝试提出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包括语块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国内外语块研究综述、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综述。第二章从语块理论出发,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完成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界定和提取工作,并确立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序列层级。本文认为,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是由连续的或非连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具有固定语义的预制性序列,在中央文献中可被整体储存和提取;其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为主,涵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中央文献核心语块包括一级语块、二级语块和三级语块。一级语块为词级语块,包括搭配和固定语;二级语块为框架级语块,包括短语框架和述语框架;三级语块为句级语块,包括谚俗语、格言警句和句群。第三章探讨了认知视角下的语块翻译。文中分别概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及与翻译的关系,阐释了不同学者的认知翻译观。本文认为,认知翻译观为研究语块的翻译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模拟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探讨语块双语的转换进程;二是从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双语产生的现实等多重视角探讨语块的翻译。在此基础上第三章提出了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流程图。第四章从以往经典的翻译理论模式出发,结合第三章的理论基础,拟构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该模式凸显了源语语块及对应译语作为整体翻译单位在记忆加工系统中的优势效应;反映了源语世界与译语世界的语言符号认知、逻辑思维认知、语境关系认知、社会文化认知及主体间性认知等多维认知层对语块翻译目标、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随后本章结合具体译例,对每一认知层级的内容做了详细分析,对拟构模式进行了论证。第五章为结束语,展望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的应用前景,并拟提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思路。总之,本文借鉴语块理论及认知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探讨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和翻译模式问题,拟构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规范中央文献中重要概念的翻译,推动中央文献翻译的自动化、机器化进程。

常璐[6](2019)在《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熟语是人类智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在人们的生活中被普遍使用。熟语的含义并非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人们结合特定的社会民族文化,利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创造而成。“人”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体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出发点,语言学研究的“人文转向”使得语言学家开始注意到“人”的因素在熟语中的作用。本文选取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作为切入点,进行对比研究,以小见大,旨在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之处。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俄英熟语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对俄英熟语的概念和范围分别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从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两方面出发,对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进行对比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修辞格、修辞色彩和修辞功能三个方面,对比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修辞手法;第六部分简要概述了影响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文化元素,从自然地理环境、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此类熟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简要揭示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了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异同。本文对俄语和英语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在概念和范围、语法、语义、修辞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两种语言中这类熟语的特点,找出它们的异同,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中。

周远[7](2019)在《面向汉语国际推广的汉俄成语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成语作为一种语言里凝练而成的结晶,无论是在书面行文中还是交际会话中,合理使用成语不仅可以使言语简练,还可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留学生汉语成语的学习直接关系其汉语水平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及其对中国文化理解程度的提高,而后者还会影响其语言学习的动力、语言表达的顺畅程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及其文化适应的程度,因此学好汉语成语对于留学生而言大有裨益。本文,我们首先从汉俄成语的界定及来源入手,对比汉俄成语在概念与来源的异同。其次我们着重分析对比两种语言中成语在结构、语义及文化含义上的异同,并为俄罗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与难点做初步预判,第三,我们对黑龙江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分析其在汉语成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俄罗斯留学生的学习建议。最后,我们通过对教学情况以对普适性较强的教材的分析,提出具一定可行性与现实性的教学建议。

赵志勇[8](2018)在《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德语教学中,让初学者倍感困惑的通常是与汉语语法相差甚远的德语语法。然而,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由词汇带来的学习困难往往令人始料不及。学习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越来越感到无法恰当得体地运用德语词汇。人类学习外语的经验充分表明词汇学习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以及词汇学习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就学习者而言,对词汇学习本质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就教学者而言,对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时间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多学科领域的视角,使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交叉学科的逻辑起点上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用单一学科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已永远成为过去时。基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心理语言学中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理论为引领,以对词与概念辩证统一关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索以概念为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力争解决目前我国德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使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德语教学中实现更大价值。本论文在教学反思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词与概念辩证关系视角解决中国学习者德语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理论层面,本论文在语言学领域明确了“概念”的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语元”的思想,确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和驱动性关系。在实践层面,本论文通过访谈的方式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基于对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掌握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最终拟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陈述了对研究方法的设想,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一是词与概念关系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所运用的策略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第一章回顾了中西方学界在概念研究、词汇研究、词与概念关系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指出,词汇研究有必要以哲学对概念的探讨为根基,基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化对概念及其与词的关系的认识;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要以此为先导。第二章基于对语元的内涵分析结合语言学分析和心理现实性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语元”思想;依据概念在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所具有的特征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按照本论文的观点,概念是经由人类个体的主客观互动而形成的思维单位。这一单位在生理层面形成特定的、具有一定权值的神经通路,在心理层面引发具有社会依存性的判断和映射意象,在语言层面通常具有形式接口和语义接口。语元是言语活动中用以表征概念的最小话语单位。其内核是思维领域的概念,其形式具有任意一种语言的形态特征,其线性延展长度取决于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内在逻辑关联的角度来看,语元是概念在言语活动领域的映射,是对词的具体运用;它一方面由词组构而成,另一方面又以语言的物质形态表征概念。它既是概念在语言中的固着点,是思维进入语言的凭藉;又是词在言语活动中的形成物,是语言深入思维的通道。第三章基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思想,通过学理分析进一步确定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洪堡特从原像与形象的角度,结合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以及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对词与概念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指明了概念—语元—词的辨证关系。维果茨基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基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以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对概念与词的关系进行阐释,从文化历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确凿证据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心理关联,使三者内在地统一在一起。另外,洪堡特的对比语言学方法论和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法在本论文对研究方法的选用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本论文研究方法论的基础。第四章从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提出“不同语言以语元为表征形式,在同一概念中得到统一”的理论假设。并以对比语言学和单元分析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社会语言学中词感测量的方法,以汉语词感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平行语料的分析,基于英语、德语、法语语元形态调查,证明“不同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且“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表征形式为该语言中的语元”,进而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使总的理论假设得到证实,在言语实践层面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原发性的思维领域的概念外化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再行分解为传统语言研究中狭义的汉语字或印欧语词;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领域的字/词组构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从而进入思维领域表征概念。三者相互作用,互为驱动。因此,外语词汇学习应该以概念为驱动,以表征概念的语元为内容,以组构语元的词为归宿,在用词组构语元、用语元构成句子的基础上,用概念形成判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外语思维能力。第五章运用访谈法,通过对中国德语教学界四位资深专家和五位优秀青年德语教师代表的访谈,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表明,中国学生整体上不注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在词汇深度上全面把握词的语义信息和句法信息,不重视语境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习惯于机械记忆词汇表中所列德语单词及其对应汉语释义,不能充分利用德语语言学知识和词汇学知识辅助词汇学习,过高估计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对德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过分依赖汉语对德语理解和产出的中介作用。上述倾向必然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消极特征。第六章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全国大陆地区十六个省和直辖市共二十五所院校近千名德语学习者的调查,了解其德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德语学习者群体整体上的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缺少对词汇本质和德语词汇特点以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的关注,没能很好地协调词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不注意从认知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加工,忽视了语境和文化在词汇学习中所能产生的积极效应,不能结合语言学和德语词汇学知识进行词汇学习。这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也是概念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必须克服的弊端。第七章以前六章的研究结论和调查发现为基础,结合德语词汇特点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建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该策略体系分为观念系统和方法系统两大部分,观念系统包含“以概念为驱动”、“以语元为内容”和“以词为归宿”三个理念。三个理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分别从“用”的维度、“义”的维度和“形”的维度解决德语词汇学习问题。作为对观念系统的回应,方法系统相应地包括“活动任务法”、“情境效应法”、“文化移情法”,“语元配对法”、“整体含义法”、“组合搭配法”,“词类特征法”、“词素识记法”、“词形变换法”等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力求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融功能、意义和形式为一体,集文化与知识于一身,基于思维运作和语言运用,以形成德语思维为目标,以概念互构为追求。两大系统、三个理念、九种方法连通互动,有机结合,构成作为整体的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在该策略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满足“新国标”对其在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第八章对整部论文的理论出发点作了总结,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走向。

徐美玲[9](2018)在《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体语篇是信息社会语言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标准语规范的源泉,是影响大众意识的最强有力手段,更在今日俄语“运行图”上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外媒体语篇研究趋势为动态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逐渐取代静态的、微观的语言本体研究,但从动态化视角研究媒体语篇的交际机制及言语交际策略极其少见。这赋予了本课题有关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以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俄语媒体语篇为研究对象。秉承动态化研究理念,即化静为动的研究思想,将俄语媒体语篇视为动态的过程及其结果,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活动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语料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俄语媒体语篇。一方面,全面概述俄语媒体语篇,包括定义、属性、功能、分类及研究方法,这有助于俄语媒体语篇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俄语媒体语篇交际机制进行动态化研究,分析并描写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要素,揭示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过程、动态化言语行为过程和动态化言语活动过程,这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再有一方面,从意向行为和取效层面对俄语媒体语篇言语交际策略进行动态化分析,基于文献研读和语料分析提取并论证4个宏观言语交际策略和11个微观言语交际策略,着重探讨告知、说服、言语攻击、言语维护宏观言语交际策略的动态化实施过程,分析借助信源、援引见证者言、显像、论证、宣传鼓动、侮辱与嘲讽、指责、揭发、辩解、转嫁和反击微观策略的实施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创新之处。上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将深化俄语媒体语篇研究,进一步拓展俄语媒体语篇研究视野,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本文在研究视角、语料和观点上有一定创新。首先,本文从动态化视角,以“人”为核心要素,将媒体语篇视为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动态的交际过程及结果,对其交际机制和言语交际策略开展研究;其次,将取效行为作为切入点分析俄语媒体语篇言语交际策略,提取4个宏观言语交际策略和11个微观言语交际策略;再次,本文细致考察了大量俄语媒体语篇,通过语料分析来验证文中所提的观点并得出相应结论,这些语料均选自近几年的俄罗斯主流媒体和俄语国家语料库之新闻子库。

张颖[10](2017)在《汉语评价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评价作为人类表述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语言学范畴,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评价表达系统,汉语也不例外。本文立足于汉语事实,从认知视角出发,以功能语法理论为统摄,采用由内而外的研究路径,就评价语言的属性、认知框架、多维特征以及汉语评价语言的表达类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释,并且对汉语评价语言在词汇层和语法层的表现形式以及汉语评价表达的语用策略等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多角度分析。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评价语言研究概观,在系统梳理俄语、英语和汉语评价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析评价语言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汉语评价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主要讨论了评价语言的属性、认知框架和多维特征。首先从认知来源看,评价语言是对价值世界的认识的语言化投射,价值认知属性是其基本语义属性;从语义功能看,评价语言是表达评价意义、具有评价功能的语言形式,其本质是功能指向的,话语功能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就评价与描述的关系而言,二者理论上的划界是清楚的,但在不同层面上都存在泾渭无法分明的实际联系。论文从语词和句子两个层面论证了描述和评价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连续统的关系,静态层面的任何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性评价要素或描述要素在动态的表达中都具有实现评价功能的潜势。本章就评价语言的认知框架进行了探讨,认为评价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四要素构成的有机体,这四要素构成了评价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一认知框架在句子层面构成规律性投射。本章还探讨了评价语言的主观性、比较性、层级性、价值负载性、句法程式化、强人际互动性等多维特征。其中,主观性和价值负载性构成评价语言的两个基本特征;比较性和层级性是主观性特征衍生而来的;句法程式化是显性评价的句法规约特征;强人际互动性是评价语言的功能特征。第三章关于评价语言的表达类型,按所属的语言层面分为基本评价和元语评价,前者有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之分,后者有主观态度元语评价和主观量元语评价之别。按褒贬评价元出现与否及真实评价义表达直接与否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按表述取向分为理性评价和情感评价;按评价标记的有无分为明示性评价和非明示性评价;按语体分为书面体评价和口语体评价;按评价主体分为官方评价、专家评价和普通评价;按评价标准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这些分类认知角度不同,着眼点有异,共同构成了评价语言研究的基本表达框架。第四章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等为考察对象,对汉语词汇层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考察,指出褒贬评价词、元语评价词、级差评价词和蕴含评价义的熟语四大形式范畴是汉语评价表达的重要语词资源,进而对各类词汇表现形式进行了与前人不同或比以往更细致的考察、分类和规律挖掘工作。考察结果显示,在所有词类中,形容词是最具评价潜势的一类;从静态的词汇层面看,典型的评价性形容词是具有外向型特征的性质形容词;表自然属性的非评价性形容词跨域投射可以表评价。对常用的评价性名词进行不同视角的分类研究;在评价动词的考察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价值判断动词”一类;承认部分区别词和拟声词的评价功能;提出含评价义的熟语也是重要的词汇资源;等等。这些都为词汇层面评价资源的深入挖掘和评价系统的完善做了有益的工作。第五章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来考察汉语评价语言的语法表现。词法层表现为主观评价词缀、重叠,句法层表现为蕴含评价义的框式短语、显性评价句与评价句位两方面。文章在前辈学者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将汉语中存在的评价性语用词缀、评价性构词词缀系统化为评价语言的词法表现;并认为重叠是评价语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重叠式具有评价潜势,在“量”上或“质”上都会留下说话人“自我”的主观印记,是描述兼评价的“描评式”形态手段。在评价句的考察中,提出评价句位呈现出典型与非典型的梯级层次的观点。语言事实表明,不同的句法位置对评价性形容词评价意义的传递和评价功能的实现具有制约作用,谓语、宾内定语、状语和补语是典型的评价句位;非典型评价句位构成的“有标评价句”对句子同现成分、语义预设、所指的性质、语篇风格等都是有要求的。第六章汉语评价表达的语用策略分析,主要探讨汉语评价语言在动态的言语交际层面如何通过显性或非显性的语言形式或语用手段来实现评价意义的表达的。经考察我们认为,评价意义的表达在动态句层面往往与修辞策略、话语结构、韵律节奏、现实语境之间有着深层规约与内在互动,修辞格、话语标记、韵律和语境是汉语评价表达的重要语用策略;在评价语篇层面各种显性或隐性评价资源往往呈现出韵律性分布状态,或相互叠加,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共同实现语篇的整体评价意义。

二、俄语熟语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语熟语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隐喻与相关词汇教学研究 ——以俄罗斯汉语习得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隐喻研究概况
        1.1.1 中国研究状况综述
        1.1.2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预期价值及应用前景
    1.5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对俄汉中的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2.1 俄汉中动物隐喻的定义及其表现
        2.1.1 隐喻定义
        2.1.2 动物隐喻的认知特点
        2.1.3 动物隐喻运作机制
    2.2 俄汉中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2.3 俄汉中动物隐喻的类型
        2.3.1 喻义相同的词语
        2.3.2 喻义相异的词语
        2.3.3 喻义交叉的词语
        2.3.4 喻义空缺性的词语
第三章 关于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成语的研究
    3.1 动物成语在俄罗斯的汉语教学使用状况
    3.2 关于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含动物名称成语的调查
    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与动物隐喻相关词汇的教学
    4.1 动物隐喻相关词汇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4.2 影响相关词汇教学的因素
    4.3 一些教学方法和练习
    4.4 隐喻性词汇选择与汉语教材中的出现率
    4.5 对动物隐喻词汇教学的一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中含动物名称成语的调查
致谢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章节设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语言学研究综述
        2.1.1 政治语言学核心概念界定
        2.1.2 国外政治语言学研究综述
        2.1.3 国内政治语言学研究综述
    2.2 媒体外交及其话语研究综述
        2.2.1 媒体外交与媒体外交话语概念界定
        2.2.2 国外媒体外交及其话语研究综述
        2.2.3 国内媒体外交及其话语研究综述
    2.3 评价意义研究综述
        2.3.1 评价意义概念界定
        2.3.2 国外评价意义研究综述
        2.3.3 国内评价意义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作为政治话语的媒体外交话语研究
    3.2 评价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评价意义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3.2.2 评价意义的功能语义学研究
    3.3 评价意义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
        3.3.1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及主要研究范式
        3.3.2 话语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
        3.3.3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3.3.4 批评话语分析的评价意义研究取向——评价话语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分析框架
    4.3 研究方法
    4.4 俄罗斯外长年度新闻发布会语料库
        4.4.1 语料库的建立
        4.4.2 语料库研究工具
        4.4.3 语料的加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研究
    5.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表达手段
        5.1.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词汇表达手段
        5.1.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句法表达手段
        5.1.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修辞表达手段
        5.1.4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情态范畴表达手段
    5.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义分类
        5.2.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一般评价意义
        5.2.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个别评价意义
        5.2.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显性和隐性评价意义
        5.2.4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情态评价意义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话语实践研究
    6.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资源选择
    6.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主题互文性分析
    6.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社会实践研究
    7.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实现与政治现实传播
        7.1.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对话性实现
        7.1.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与俄罗斯自我身份建构
        7.1.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与俄罗斯外交关系建构
    7.2 权力关系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价值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5)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任务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语块研究的相关理论
        1.3.2 语块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综述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
    2.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本体研究
        2.1.1 语块的定义及分类
        2.1.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界定
    2.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提取
        2.2.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识别原则
        2.2.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提取的基本方法
    2.3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
        2.3.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过程
        2.3.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序列层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翻译视角下的语块翻译
    3.1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3.1.1 认知科学与翻译
        3.1.2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观
    3.2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
        3.2.1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过程
        3.2.2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
    4.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构图
        4.1.1 翻译理论模式
        4.1.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图
    4.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阐释
        4.2.1 语言符号认知
        4.2.2 逻辑思维认知
        4.2.3 主体间性认知
        4.2.4 社会文化认知
        4.2.5 语境关系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的应用前景
    5.2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词典
Реферат
附录Ⅰ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中俄对照表
附录Ⅱ NLPIR汉语分词词性标记对照表
附录Ⅲ 汉语分词词性标注示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PEΦEPA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俄英熟语的概念和范围
    2.1 俄英熟语的概念
        2.1.1 俄语熟语的概念
        2.1.2 英语熟语的概念
    2.2 俄英熟语的范围
        2.2.1 俄语熟语的范围
        2.2.2 英语熟语的范围
    2.3 本章小结
3 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语法结构对比
    3.1 词组型熟语结构
        3.1.1 动词性熟语
        3.1.2 名词性熟语
        3.1.3 形容词性熟语
        3.1.4 其他类型熟语
    3.2 句子型熟语结构
        3.2.1 简单句熟语
        3.2.2 复合句熟语
    3.3 本章小结
4 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语义特征对比
    4.1 语义特征的分类
        4.1.1 表达人的情感的熟语
        4.1.2 描写人的外貌的熟语
        4.1.3 描写人的动作的熟语
    4.2 语义特征的对应性
        4.2.1 完全对应
        4.2.2 部分对应
        4.2.3 完全不对应
    4.3 本章小结
5 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修辞对比
    5.1 修辞格对比
        5.1.1 隐喻
        5.1.2 换喻
        5.1.3 夸张
    5.2 修辞色彩对比
    5.3 修辞功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文化对比
    6.1 地理环境
    6.2 习俗文化
    6.3 宗教信仰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面向汉语国际推广的汉俄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俄成语的界定及来源
    第一节 汉俄成语的界定
        一、汉语成语的界定
        二、俄语成语的界定
    第二节 汉俄成语的来源
        一、汉语成语的来源
        二、俄语成语的来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俄成语的语义及文化含义对比
    第一节 汉俄成语语义的对比
        一、汉俄成语的语义结构
        二、汉俄成语语义对应性的对比
    第二节 汉俄成语的文化含义对比
        一、从地域环境的角度对比汉俄成语的文化含义
        二、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比汉俄成语的文化含义
        三、从风俗习惯的角度对比汉俄成语的文化含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及学习建议
    第一节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情况的调查说明
        一、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数据的分类说明
    第二节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一、俄罗斯汉语学习者成语学习的主要问题
        二、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针对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成语学习建议
        一、俄罗斯留学生成语本体的学习建议
        二、俄罗斯留学生成语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俄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师成语教学情况及教材情况考察说明
        一、对外汉语教师成语教学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分布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师成语教学问卷调查及教材考察结果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部分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对俄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的建议
        一、对俄汉语成语教学的教材编写建议
        二、对俄汉语成语教学的教师教学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8)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研究综述
        一、概念的哲学本源
        二、西方学界对概念的研究
        三、中国学界对概念的研究
    第二节 词汇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界对词汇的研究
        二、中国学界对词汇的研究
    第三节 词与概念关系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界对词与概念关系的研究
        二、中国学界对词与概念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词汇习得策略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界对词汇习得策略的研究
        二、中国学界对词汇习得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词及其与概念的研究单位—语元
    第一节 语元
        一、语元的提出
        二、语元的涵义
        三、对语元的语言学分析
        四、语元的心理现实性
    第二节 概念
        一、概念的定义
        二、概念的特征
        三、概念的语言表征形式
    第三节 概念—语元—词的内在关联性
第三章 概念—语元—词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原像与形象—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概念与词
        一、语言与精神的关系
        二、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
        三、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
    第二节 单元—维果茨基心理学中概念与词的有机单位
        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二、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第三节 对比分析与单元分析—概念研究的方法论
        一、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
        二、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方法
    第四节 启示与借鉴
        一、洪堡特关于概念与词的语言哲学观点之启示
        二、维果茨基关于概念与词的心理学思想之价值
        三、研究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基于平行语料的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二、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一、汉语词感调查
        二、语元形态调查
        三、德语语元形态调查
第五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专家访谈结果
        二、青年教师访谈结果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一、对德语词汇学习的基本认识
        二、词汇学习内容
        三、词汇学与教的方法及策略
        四、余论
第六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第一节 问卷编制
        一、问卷设计
        二、预试施测
    第二节 实测概况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统计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特征
        二、不同群体间的词汇学习策略差异
        三、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
第七章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建构
    第一节 建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现实基础
        一、德语词汇的特点
        二、中国德语教学特色
    第二节 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观念系统
        一、以概念为驱动
        二、以语元为内容
        三、以词为归宿
    第三节 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的方法系统
        一、“用”的维度
        二、“义”的维度
        三、“形”的维度
    第四节 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感测量所用外文文本
    附录2 汉语词感调查问卷
    附录3 语元形态调查问卷
    附录4 有争议德语语元汇总表
    附录5 德语语元形态调查问卷
    附录6 语元形态调查结果汇总表
    附录7 德语语元形态调查结果汇总表
    附录8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专家访谈转写文本
    附录10 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11 题项与策略倾向对应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依据
        一、俄语媒体语篇研究的现实性
        二、动态化研究的界定
        三、动态化研究的重要性与适切性
    第二节 国内外媒体语篇相关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俄罗斯语言学界的媒体语篇相关研究概况
        二、国内语言学界的媒体语篇相关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语料来源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二、本课题的语料来源
    第五节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章 俄语媒体语篇概论
    第一节 媒体与大众交际
        一、交际的概念与分类
        二、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三、媒体与大众交际的关系
    第二节 俄语媒体语篇相关术语及其概念
        一、媒体语篇与语篇
        二、语篇与话语
        三、媒体语篇与媒体话语
    第三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属性与功能
        一、俄语媒体语篇的属性
        二、俄语媒体语篇的功能
    第四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类型
    第五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与言语活动论
    第二节 言语行为理论与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
        一、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二、施为句与描写句
        三、言语行为三分说
        四、取效行为重解
        五、取效行为与意向行为关系阐释
        六、言语行为理论对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言语活动论与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
        一、言语活动论的理论溯源及发展脉络
        二、言语活动论的内涵诠释和研究观
        三、言语活动论对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语媒体语篇交际机制的动态化研究
    第一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要素
        一、交际主体
        二、动机与需要
        三、交际意图
        四、交际语境
        五、交际形式
    第二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过程
        一、经典大众交际模式
        二、俄语媒体语篇交际过程动态化分析
    第三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言语行为过程
        一、俄语媒体语篇的言说行为
        二、俄语媒体语篇的意向行为
        三、俄语媒体语篇的取效行为
    第四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言语活动过程
        一、俄语媒体语篇生成的动态化心理过程
        二、俄语媒体语篇理解的动态化心理过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媒体语篇言语交际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第一节 言语交际策略概说
    第二节 俄语媒体语篇告知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一、借助信源策略
        二、援引见证者言策略
        三、显像策略
    第三节 俄语媒体语篇说服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一、论证策略
        二、宣传鼓动策略
    第四节 俄语媒体语篇言语攻击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一、侮辱与嘲讽策略
        二、指责策略
        三、揭发策略
    第五节 俄语媒体语篇言语维护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一、辩解策略
        二、转嫁策略
        三、反击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汉语评价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评价语言研究概观
    第一节 俄语评价语言研究概观
        一、俄罗斯学者的研究
        二、国内俄语学界的研究
        三、俄语评价研究简评
    第二节 英语评价语言研究概观
        一、西方学者的研究
        二、国内英语学界的研究
        三、英语评价语言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汉语评价语言研究概观
        一、汉语评价语言研究现状
        二、汉语评价语言研究综评
        三、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评价语言的属性、认知框架和多维特征
    第一节 评价语言的属性
        一、评价语言的属性:认知与功能
        二、评价语言与描述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 评价的认知框架与语言投射
        一、评价主体与语言投射
        二、评价客体与语言投射
        三、评价标准与语言投射
        四、评价结果与语言投射
    第三节 评价语言的多维特征
        一、主观性
        二、比较性
        三、层级性
        四、价值负载性
        五、句法程式化
        六、强人际互动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评价语言的表达类型
    第一节 基本评价和元语评价
        一、基本评价
        二、元语评价
    第二节 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一、直接评价
        二、间接评价
    第三节 理性评价和情感评价
        一、理性评价
        二、情感评价
    第四节 明示性评价和非明示性评价
        一、明示性评价
        二、非明示性评价
    第五节 书面体评价和口语体评价
        一、书面体评价
        二、口语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评价语言的词汇层考察
    第一节 褒贬评价词
        一、评价性形容词
        二、评价性名词
        三、评价性动词
        四、评价性副词
        五、评价性叹词
        六、评价性量词
        七、其他:区别词等
    第二节 元语评价词
        一、评注性副词
        二、评价性语气词
    第三节 级差评价词
        一、程度副词
        二、量性评注副词
        三、其他
    第四节 含评价义的熟语
        一、含评价义的成语
        二、含评价义的惯用语
        三、含评价义的歇后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评价语言的语法层考察
    第一节 词法层
        一、主观评价词缀
        二、重叠
    第二节 句法层
        一、蕴含评价义的短语
        二、评价句与评价句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评价表达的语用策略分析
    第一节 修辞格建构褒贬评价意义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夸张
    第二节 话语标记引发褒贬评价意义
        一、“A+的+是”标记情感评价
        二、评价话语标记隐含负面评价义
    第三节 韵律手段凸显并外化评价意义
        一、重音
        二、语调
    第四节 语境激活隐含的评价意义
        一、语境激活非评价性词语的隐含评价义
        二、语境激活对比性评价意义
        三、特定语境改变评价意义
    第五节 评价语篇建构对客体的整体评价意义
        一、正面评价语篇对评价意义的建构
        二、负面评价语篇对评价意义的建构
        三、错综评价语篇对评价意义的建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俄语熟语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隐喻与相关词汇教学研究 ——以俄罗斯汉语习得者为例[D]. 卡美丽(Kamila Iakupova).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研究[D]. 王楠楠.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D]. 康喆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6]俄英语言中含有人体五官词汇的熟语的对比分析[D]. 常璐.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7]面向汉语国际推广的汉俄成语对比研究[D]. 周远.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8]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 赵志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9]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D]. 徐美玲. 黑龙江大学, 2018(07)
  • [10]汉语评价语言研究[D]. 张颖. 黑龙江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俄语成语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