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斩波电路

一种新型高效斩波电路

一、一种新型高效斩波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天[1](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陈宇[2](2021)在《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12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中国建筑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统计了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总量为10亿吨标准煤当量(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耗比重21.7%;建筑碳排放为21亿t CO2,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比重21.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能源系统应用于区域建筑供能中,通过不同能源协同互补,提高系统能源效率。目前,在电能传输、变换、储存等环节均采用传统铜电缆/铜电感和压缩气体存储,存在极大的能源损耗和极高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以区域建筑能源供给终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安全的研究视角引入超导电力和低温燃料两大技术手段,提出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和安全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能互补、能源耦合的技术原理,以清洁低碳、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了终端超导综合能源的系统构架。引入超导电力技术,提高“源-网-储-荷”系统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入低温燃料技术,降低能源存储和输运安全隐患,提高能源系统容量和能源耦合效率。(2)基于本质安全化的设计方法,引入超导限流单元、增加备用系统、增加器件散热能力等实施手段,完成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的本质安全化设计与性能评估,最终从提高设备自身可靠性角度有效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以跨区域建筑能源输运为导向,设计了大容量型、低成本型复合能源管道结构方案,并完成了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优化和综合性能评估。结果表明:传统液化天然天管道的输运距离仅为140km,而引入液氮保护层的新型超导能源管道的输运距离高达1120km。(4)以数据中心和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构架了冷电联供和冷热电气四联供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引入超导斩波供电和液氮潜热供冷,实现了高效、安全的供能设计;医院建筑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供电、多种能源供应及多种医用供气,实现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供能设计。结果表明:对比室温斩波电路,低温斩波电路效率从92.5%提升到97.6%;对比终端最后一公里铜电缆,高温超导电缆效率从90%提升到99.65%;对比传统高压气体存储,相同体积液化天然气和液氧容量分别增加到2.5和5.3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在系统能效提升方面,本文研究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有机融合了大容量、低损耗的超导电缆模块,自触发、高可靠的超导限流模块,快响应、高效率的超导储能模块,及低损耗、高可靠的低温斩波模块。在本质安全设计方面,引入常压低温液体限制能量逸散风险以提升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配备综合能源后备冗余以增加系统抵御外部安全隐患的可靠性。

谢琪[3](2021)在《复合超导储能-限流的直流微网优质供电设计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包括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站在内的新基建对直流供电的电能质量、供电安全性、可靠性、效率、功率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受限于铜电缆输电的功率损耗高、蓄电池储能的响应速度慢、电力电子限流的可靠性差等缺陷,常规电气装置技术已无法满足直流微电网的高供电品质和高能源效率需求。受益于超导体的近似零损耗、高电流密度、自触发限流等优势,带有超导储能技术和超导限流技术的超导直流微电网将有望达到2020年新基建对直流微电网高供电品质和高能源效率的需求。本文分别介绍了超导储能直流斩波器(SMES)、电池储能直流斩波器(BES)、复合超导储能系统(HESS)、超导故障限流器(SFLC)的原理以及控制策略。从超导直流微电网的结构分析,搭建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放射式结构、环形结构及多网级联结构的超导直流微电网在电源电压波动、负载功率波动、电缆断路故障及负载短路故障的情况下的补偿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复合超导储能直流微电网仿真模型,仿真显示复合超导储能装置能将仅为额定值87.5%的负载电压瞬间补偿到额定值,也能将额定值112%的电压抑制到额定值,证明复合超导储能装置能够提高超导直流微电网的供电质量[1]。2.搭建超导限流直流微电网仿真模型,由于超导体流过超导体的电流大于临界电流时[2],电阻增大的特性,SFCL将最大冲击电流从1400A限制到455A,提高直流微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相比传统故障断路器,超导限流器通过自身特性限流,不依靠外界控制,可靠性更高,达到安全本质化的要求。3.对超导直流微电网结构搭建模型,从安全本质化的角度分析微电网结构对直流微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环网结构减少了区域停电的可能性,当某条电缆断路时,直流电源可以从另一条电缆向支路供电,增加了直流微电网的供电可靠性。4.考虑超导装置的高经济成本问题,本文搭建了多网级联的超导直流微电网模型(IDC-DVR),该系统采用一个SMES系统补偿多个放射式直流微电网的电压波动。IDV-DVR方案在单一直流微电网发生电压波动时能够稳定电压。当多条线路同时发生故障时,也能够按照设定的线路优先级顺序补偿优先级高的线路,在维持直流微电网稳定运行的同时节约了经济成本。5.搭建超导直流微电网实验平台,开展了包括并联型复合超导储能实验和串联型超导储能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并联型复合超导储能装置能够快速将负载电压稳定在额定值24V,串联型超导储能装置能够将负载电压电流稳定在30V/20A正常工作状态,有效验证了复合超导储能-限流的直流微电网的高品质供电特征和高可靠性,为直流微电网的优质供电和安全运行建立技术基础。

成志婕[4](2021)在《脉冲式超声波发生器频率自动跟踪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率超声加工技术是当今超声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其工况复杂,所以在加工过程中超声波换能器的谐振频率时常会发生漂移,影响超声加工质量。本文针对超声加工过程中换能器谐振频率随负载漂移的问题,设计超声波发生器的频率自动跟踪系统。基于Mason等效电路理论建立带负载的超声加工系统频率方程,得到带负载换能器谐振频率和调频电感的关系模型。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制定复合频率跟踪方案,设计相应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以实现超声波发生器频率自动跟踪的功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超声波换能器的调频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Mason等效电路,建立换能器频率特性方程,并选择串联谐振点作为超声加工系统的工作频率点,结合换能器的谐振特性,得到超声波换能器负载、调频电感和谐振频率的关系表达式。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制定复合频率跟踪方案,该频率跟踪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带不同工具杆负载换能器谐振频率漂移的问题,同时保证超声加工系统的工作性能。2.根据所要匹配换能器的参数对超声波发生器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选型和仿真,同时设计编译了主程序、频率跟踪子程序和人机交互程序三部分软件程序。本文将超声波发生器分为主电路系统和频率自动跟踪系统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系统之间要进行电气隔离。主电路系统是大电流工作板,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将220V/50Hz的市电先整流滤波为直流电,然后再将该直流电逆变为超声频交流电;频率自动跟踪系统是小电流工作板,主要功能是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对换能器的谐振频率进行搜索跟踪。3.搭建了频率自动跟踪系统试验平台。基于该平台设计了换能器调频特性分析试验和频率自动跟踪系统频率跟踪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匹配回路中加入调频电感可以有效补偿负载对换能器谐振频率的影响;本文设计的频率自动跟踪系统跟踪性能良好。

黄习斌[5](2021)在《高精度高压脉冲产生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示波器校准仪是对各种示波器在研发、调试、测试以及校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设备。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制示波器校准仪中的高精度高压脉冲产生电路,要求实现幅度范围250V,边沿时间80ns内的高压脉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压斩波电路的设计:根据示波器校准仪的具体仪器指标,设计示波器校准仪中高压脉冲信号产生模块。针对该模块中对高电压、上升沿、下降沿和电压精度等要求,重点研究和设计基于斩波生成脉冲原理的电路。(2)高压可调电源电路的设计:高精度高压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入信号包括供电电源和脉冲信号源,应根据目标参数的指标需求,设计合适的高压可调电源。根据高精度高压脉冲产生电路的需求的设计外围电路,通过仿真和实验,保证高压可调电源的指标符合目标参数的要求。(3)脉冲波形的验证与测量: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输出具有快速上升沿和下降沿的高压脉冲信号,为验证课题设计的电路是否达到要求。结合示波器校准仪的指标,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价。经过反复实验和调试,初步实现了:幅度1V~250V、频率范围10Hz~100k Hz、占空比10%~90%、边沿时间小于80ns的脉冲信号。

尤波[6](2021)在《基于氮化镓器件的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研究》文中指出LED灯具在照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LED灯具的频闪会损伤眼部光学系统,造成视觉疲劳、偏头痛、近视加剧等诸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LED灯具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LED驱动电源,也是最为脆弱的部分。可见研究无频闪、高功率因数、高效率的LED驱动电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新型氮化镓功率器件,基于无桥PFC拓扑与LLC半桥谐振拓扑的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本文首先研究了氮化镓的材料特性与器件的结构,并对级联型氮化镓器件的工作模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分析了寄生参数对氮化镓器件驱动电路的性能影响,并对氮化镓器件与Si MOSFET的特性和开关波形进行比较,对几种无桥PFC拓扑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图腾式无桥PFC电路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噪声分析。针对所设计的图腾式无桥PFC电路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对比分析了斩波电路拓扑中LED负载在不同元件通路上效率,LED负载效率与占空比的关系,并利用Saber软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对LLC半桥谐振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建立了数学模型对输出电流纹波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LED频闪消除技术,并设计了频闪消除电路,介绍了其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最后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元件参数,并设计了相应的数字控制策略,进行了AC/DC电路、DC/DC电路的器件选型、硬件与PCB设计。经过对LED驱动电源样机测试,整机效率达到92%以上,功率因数达到0.98以上。并进行了频闪消除实验、电压纹波测试、电流谐波分析与线性调整率测试,实验结果满足LED驱动电源的设计要求。并与采用整流桥与硅功率器件的传统LED驱动电源进行了效率与功率因数对比,体现出本设计的优势。

李昊衡[7](2021)在《数字化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感应加热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加热技术在工业热处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于透热、熔炼、淬火和光纤拉晶等场合,通过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在被加热物料上感生涡流加热,可以完成绝大多数工业热处理的要求。随着工业领域对电源设备的高功率、数字化、高精度控制等方面的需求,对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和功率调节等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针对数字化中频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功率调节等关键技术展开以下研究。首先,以感应加热电源的拓扑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串、并联谐振两种拓扑结构的工作特性,以电压型串联谐振电路作为电源逆变主电路。并在此基础上,对负载槽路特性进行分析,确定防止过流的三阶LLC串联谐振负载结构。针对LLC串联谐振负载槽路在传统参数计算中负载品质因数低的缺点,根据电源额定最大输出功率计算出负载槽路两电感的比值以确定品质因数Q的范围,提出了最大品质因数的参数计算方法。其次,以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控制精度的模糊-PID和准PR双控制器的复合控制策略。针对传统锁相环频率跟踪可靠性差和提高频率跟踪精度的问题,建立了锁相环数学模型,引入准PR控制器设计了数字化频率跟踪闭环控制系统,结合逆变主电路中LLC串联谐振负载槽路,采用电容电压和逆变输出电压作为频率跟踪的控制变量,提高了跟踪精度、消除频率跟踪稳态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准PR控制器的数字锁相环能够快速跟踪因负载变化引起的频率变化,使电源工作在谐振状态,DPLL系统进入锁定状态,并在频率跟踪的快速性、精确性上具有一定优越性。为了实现快速调节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功率,采用不控整流电路+BUCK斩波电路实现电源的功率调节,提出了将模糊算法与PID控制器相结合的闭环控制策略,先将负载的实时功率与系统给定的功率进行比较,通过模糊算法对误差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再由制定的模糊规则表、规则语句针对不同工况对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系数进行精准调节,实现降低控制器的超调量,加快动态响应速度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PID控制器的闭环调功控制策略是可行的,并且有效提升了功率调节速度和输出功率的稳定性。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搭建了数字化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的仿真模型,其中包括频率跟踪、功率调节等闭环控制系统和电源整体拓扑结。仿真结果表明,电源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匹配负载回路谐振点,并且对输出功率和工作频率实时快速调节,使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徐伟[8](2021)在《光伏发电系统的建模及智能MPPT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推广成熟和绿色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研究人员正不断向长期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起冲击。太阳能凭借其储量充足,清洁环保、可再生等显着优势愈发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光生伏打效应以吸收光子能量并对外输出清洁电能备受人们的青睐。光伏发电系统(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PVPS)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天气、温度、湿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其功率输出发生变化。为探究环境因素对于PVPS的影响,通过分析光伏电池单、双二极管模型的优缺,提出基于Lambert_W函数的光伏电池双二极管显式模型,摒弃了传统建模中复杂的迭代过程,避免隐式超越方程的求解困难。利用光伏电池数据手册提取模型参数并推广得到光伏组件和阵列的数学模型,对PVPS中的热斑现象展开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Matlab/Simulink为工具比较了不同工况环境下PVPS特性曲线差异并得到局部阴影下的多峰特性曲线,为优化控制提供了精确的PVPS仿真模型。为提高PVPS在复杂工况下的光电转换效率,采用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ing,MPPT)技术对PVPS进行优化控制。结合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NN,BP-ANN)的自学泛化能力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全局多目标寻优能力组成了基于BP-ANN&PSO混合算法实现PVPS复杂工况下的MPPT。通过采集PVPS各工况信息以及最大功率点数据对BP-ANN参数进行训练优化,将其结果作为PSO算法粒子位置更新的限制依据并对粒子速度更新参数进行改进,最终实现复杂工况下PVPS的全局寻优。对比传统MPPT的P&O、INC算法能够有效避免早熟现象的发生,稳态精度、暂稳态特性均有一定提升,保证PVPS持续对外输出最大功率。针对PVPS潜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缺陷,在PVPS基础上引入功率型器件超级电容器和能量型器件蓄电池组成混合储能系统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压波动的平抑。利用半桥式双向DC/DC变换器与直流母线进行互联以实现能量的双向传递,通过对光储系统内部功率平衡、工作模式分析,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设计双闭环控制器,即以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方式进而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开关管的通断,保障光储系统直流母线电压在合理范围内工作,持续向负荷输送优质电能并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仿真分析。

赵月川[9](2020)在《多路输出任意波形功率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全国电网互联和大区网架的初步形成,整个电网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变成了重中之重,电网稳定安全的运行得益于继电保护设备的存在。同时,如何测试这些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以保障其准确快速地识别电网中的故障信号、切断发生故障的部分电网、保护其余电网正常工作。设计一种便携式、现场可编程与可远程控制操作,并能模拟电网中各种故障信号的测试仪器,已经成为保障继电保护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设计一种多路输出任意波形的继电保护装置测试仪,包括以FPGA主控制器、ARM协控制器构成的可编程信号发生器,以及由DC/DC升压斩波电路、单相全桥逆变电路、K型滤波电路、误差校正电路、高速比较电路、自举驱动电路和多个辅助电源电路所组成的功率放大部分。可编程信号发生器,根据现场需求编程产生幅频可调的基准信号,具体通过上位机下发波形参数给FPGA,并调用FPGA内部的各波形CORDIC算法模块产生基准波形,经由DAC电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输入功率放大部分;功率放大部分,实现对三路基准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并同步输出。升压电路提供逆变电路所需的母线电压,逆变电路是由误差校正电路、高速比较电路和自举驱动电路产生的PWM信号,来控制MOS管的开启和关断以实现换流,并经过LC滤波器得到功率放大波形。同时,为了减小PWM控制电路设计时的复杂程度,减小PWM占空比调节范围,设计升压电路与逆变电路形成关联调节。具体地,在调节交流基准信号幅值的同时,DC/DC升压电路的直流基准产生变化,改变升压电路PWM的占空比,全桥逆变的母线电压也随之改变。经参数设计和系统仿真验证,证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搭建与焊接一台样机,对系统进行测试,实现对正弦波、三角波、矩形波的功率放大,其工作效率大于82%,同步误差与响应时间均小于10μs。系统成功实现预期目标,且稳定可靠、操作便捷。

樊晨玥[10](2020)在《并联型中频感应加热电源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感应加热技术具有清洁、安全、高效、易控等独特优势,使其逐步取代传统加热方式,广泛应用于机械、石油化工、民用等各个领域。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精密化发展,对感应加热电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电路拓扑结构的改善和优良的控制技术是设备高效稳定工作的关键,且近年来数字化芯片的不断发展也为感应加热电源性能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对基于数字化控制的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分析了感应加热电源的原理及拓扑结构,对其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串联型/并联型逆变器的优缺点以及串联/并联谐振负载特性,选取并联型感应加热电源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进一步在对比分析并联型感应加热电源调功方式的基础上,选定在直流侧通过Buck变换器调压的方式进行功率调节,从而确定系统的总体拓扑结构。其次,对感应加热电源的功率控制环节和频率控制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在功率控制环节中,采用Buck电路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基于状态空间平均建模法和Matlab/Sisotool工具箱对补偿网络参数进行设计,并采用变速积分PI算法,克服了传统PI调节过程中灵活性差的缺陷。在频率控制环节中,为保证感应加热电源始终工作在谐振或准谐振状态,运用锁相环实现逆变器工作频率对谐振频率的跟踪以及电压、电流相位的锁定。在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系统主电路及控制电路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并联型感应加热电源软硬件进行设计,搭建了以FPGA为控制核心的感应加热系统数控平台。包括主电路、驱动电路、采样保护电路、辅助电源电路等硬件电路设计,并在Quartus Ⅱ开发环境中编写Verilog代码实现部分环节在线仿真,确保软件设计能够满足系统预设控制要求。基于所搭建的感应加热数控平台进行实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感应加热电源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二、一种新型高效斩波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高效斩波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3.1 引言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3.3.2 约束条件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4.4.1 系统构成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系统参数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5.1 引言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5.4.1 仿真系统参数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区域建筑供能安全事故分析
    1.4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研究思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本原理
    2.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
    2.3 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3 跨区域建筑的超导能源输运系统设计及安全运行评估
    3.1 超导能源输运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3.2 超导能源管道建模分析
    3.3 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评估
    3.4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数据中心的冷电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4.1 技术背景
    4.2 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4.3 超导斩波供电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4 液氮潜热供冷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5 超导冷电联供装置样机集成
    4.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4.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4.8 本章小结
5 面向医院建筑的冷热电气四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5.1 技术背景
    5.2 系统概念构架
    5.3 系统基本原理
    5.4 系统冷热电气四联供建模
    5.5 系统负荷能耗案例分析
    5.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5.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复合超导储能-限流的直流微网优质供电设计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及技术路线图
2 直流微电网系统架构与基本原理
    2.1 传统直流微电网
    2.2 超导直流微电网
    2.3 直流微电网的储能装置原理
    2.4 超导故障限流器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放射式结构超导直流微电网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仿真模型搭建
    3.2 电源电压波动
    3.3 负载功率波动
    3.4 电缆断路故障
    3.5 负载短路故障
    3.6 安全运行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环网结构超导直流微电网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电源电压波动
    4.2 负载电阻波动
    4.3 电缆断路故障
    4.4 负载短路故障
    4.5 安全运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多网级联超导直流微电网建模与仿真分析
    5.1 基于SMES储能的多线间直流DVR原理
    5.2 基于PI理论的控制模型
    5.3 负载电阻波动
    5.4 电源电压波动
    5.5 安全运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超导直流微电网实验平台开发与性能评估
    6.1 实验平台整体设计与原理描述
    6.2 并联型超导储能实验
    6.3 串联型超导储能实验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脉冲式超声波发生器频率自动跟踪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超声波发生器研究现状
        1.3.1 超声波发生器国外研究现状
        1.3.2 超声波发生器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超声波发生器主电路系统设计
    2.1 超声波发生器总体设计方案
    2.2 超声波发生器主电路系统结构设计
        2.2.1 整流调功模块设计
        2.2.2 高频逆变模块设计
        2.2.3 高频变压器的选择
    2.3 本章小结
3 超声波发生器频率自动跟踪系统设计
    3.1 超声波换能器调频特性研究
        3.1.1 超声波换能器等效电路
        3.1.2 超声波换能器匹配原理
    3.2 频率跟踪方案制定
    3.3 频率自动跟踪系统硬件设计
        3.3.1 采样电路
        3.3.2 相位差检测电路
        3.3.3 匹配电感调谐调频电路
        3.3.4 单片机控制电路
        3.3.5 人机交互电路
    3.4 频率自动跟踪系统软件程序
        3.4.1 单片机程序开发软件Keil简介
        3.4.2 主程序设计
        3.4.3 频率跟踪子程序设计
        3.4.4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超声波发生器主电路和频率自动跟踪系统仿真
    4.1 超声波发生器主电路仿真
        4.1.1 整流调功模块仿真
        4.1.2 高频逆变模块仿真
        4.1.3 超声波发生器主电路系统仿真
    4.2 仿真软件Proteus简介
    4.3 频率自动跟踪系统仿真
        4.3.1 Keil与 Proteus联调
        4.3.2 频率自动跟踪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频率自动跟踪系统试验台搭建及试验
    5.1 频率自动跟踪系统试验台的搭建
    5.2 频率自动跟踪系统试验设计
        5.2.1 超声波换能器的调频特性分析试验
        5.2.2 频率自动跟踪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精度高压脉冲产生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1.3.1 主要任务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模块设计方案
    2.2 高压可调电源方案
    2.3 斩波电路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可调电源设计
    3.1 稳压电源分类
        3.1.1 线性稳压电源
        3.1.2 开关稳压电源
    3.2 可调电源电路设计
        3.2.1 Buck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3.2.2 Buck电路的设计
        3.2.3 线性稳压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3.2.4 线性稳压电路的设计
        3.2.5 线性稳压电路的精度分析
        3.2.6 线性稳压电路的精度计算
    3.3 可调电源电路的仿真
        3.3.1 Buck电路的仿真
        3.3.2 线性稳压电路的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斩波电路设计
    4.1 MOSFET的工作特征与开关的动态过程
        4.1.1 MOSFET的工作特征
        4.1.2 MOSFET的开关的动态过程
    4.2 MOSFET的选型与驱动设计
        4.2.1 MOSFET的选型
        4.2.2 MOSFET的驱动设计
    4.3 斩波电路设计
    4.4 斩波电路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与结果
    5.1 硬件测试环境
    5.2 电路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氮化镓器件的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氮化镓器件的研究
        1.2.2 PFC拓扑的研究
        1.2.3 LED驱动电路拓扑的研究
        1.2.4 LED频闪消除技术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氮化镓器件的特性
    2.1 氮化镓材料特性与器件的结构
    2.2 级联型氮化镓器件的工作模态
    2.3 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2.4 GaN器件与Si MOSFET的特性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FC拓扑的研究与设计
    3.1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与总体方案设计
    3.2 单重PFC电路拓扑结构与数学模型
    3.3 交错并联PFC电路拓扑结构与数学模型
    3.4 无桥PFC电路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3.4.1 无桥Boost PFC拓扑
        3.4.2 双向开关型无桥PFC拓扑
        3.4.3 双二极管式无桥PFC拓扑
        3.4.4 伪图腾式无桥PFC拓扑
    3.5 基于氮化镓器件的图腾式无桥PFC拓扑
        3.5.1 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3.5.2 拓扑数学模型与噪声分析
        3.5.3 数字控制设计与仿真
    3.6 图腾式无桥PFC的设计
        3.6.1 主电路参数设计
        3.6.2 功率元件设计
        3.6.3 关键技术设计
        3.6.4 损耗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LED驱动电路拓扑与频闪消除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4.1 斩波电路拓扑中LED负载的特性分析
        4.1.1 斩波电路不同元件通路上LED负载效率分析
        4.1.2 斩波电路中LED负载效率与占空比的关系分析
        4.1.3 斩波电路中输出电压纹波分析与仿真
    4.2 基于LLC半桥谐振拓扑的DC/DC驱动电路
        4.2.1 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及其仿真
        4.2.2 拓扑数学模型与输出电流纹波分析
        4.2.3 硬件电路与PCB设计
    4.3 LED频闪消除技术
    4.4 频闪消除电路
        4.4.1 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4.4.2 硬件电路与PCB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样机与实验设备
    5.2 整机效率分析
    5.3 整机功率因数分析
    5.4 线性调整率测试与分析
    5.5 电压纹波与频闪消除测试与分析
    5.6 电流谐波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7)数字化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感应加热理论基础
    1.3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研究现状
        1.3.2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拓扑结构
    2.1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总体设计方案
    2.2 逆变主电路分析
        2.2.1 电流型并联谐振电路
        2.2.2 电压型串联谐振电路
        2.2.3 串、并联谐振电路特性对比分析
    2.3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负载槽路分析
        2.3.1 LC串联负载特性分析
        2.3.2 LLC串联负载特性分析
    2.4 LLC负载参数设计方法分析
        2.4.1 传统参数设计方法
        2.4.2 最大品质因数参数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技术
    3.1 频率跟踪原理
    3.2 数字化频率跟踪技术
        3.2.1 数字锁相环数学模型
        3.2.2 LLC数字锁相技术
    3.3 基于PR控制器的频率跟踪技术
        3.3.1 准PR控制器
        3.3.2 算法实现
    3.4 数字锁相环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功率调节技术
    4.1 感应加热功率调节方式选取
        4.1.1 逆变侧功率调节
        4.1.2 直流侧功率调节
    4.2 基于模糊-PID控制器的功率调节技术
        4.2.1 PID控制
        4.2.2 模糊-PID控制
        4.2.3 算法实现
    4.3 功率调节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仿真与分析
    5.1 基于Simulink的仿真模型搭建
    5.2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光伏发电系统的建模及智能MPPT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伏发电概述
        1.2.1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
        1.2.2 光伏发电原理及电池分类
    1.3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技术发展
    1.4 储能概述
    1.5 论文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
    2.1 光伏发电系统结构
        2.1.1 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
        2.1.2 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2.1.3 混合型光伏发电系统
    2.2 光伏电池模型
        2.2.1 光伏电池工程数学模型
        2.2.2 光伏电池双二极管显式模型
        2.2.3 光伏电池双二极管模型参数提取
    2.3 光伏组件阵列
        2.3.1 光伏组件阵列模型
        2.3.2 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热斑现象
    2.4 光伏发电系统仿真
        2.4.1 均匀光照下光伏发电系统仿真
        2.4.2 阴影工况下光伏发电系统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
    3.1 最大功率跟踪原理
    3.2 直流斩波电路
        3.2.1 降压斩波电路
        3.2.2 升降压斩波电路
        3.2.3 升压斩波电路
        3.2.4 升压斩波电路参数选择
    3.3 常见最大功率跟踪算法
        3.3.1 恒定电压法
        3.3.2 扰动观察法
        3.3.3 电导增量法
        3.3.4 模糊控制算法
        3.3.5 神经网络算法
        3.3.6 遗传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NN&PSO混合算法的MPPT
    4.1 人工神经网络
        4.1.1 ANN模型
        4.1.2 ANN优化过程
        4.1.3 ANN的分类
    4.2 基于BP-ANN的辅助优化
        4.2.1 BP-ANN神经元及网络结构
        4.2.2 基于BP-ANN的预处理MPPT
    4.3 基于ANN&PSO混合算法的MPPT
        4.3.1 PSO算法及其数学模型
        4.3.2 基于BP-ANN预处理改进的PSO算法
    4.4 光伏发电系统MPPT
        4.4.1 光伏发电系统均匀光照下MPPT
        4.4.2 光伏发电系统复杂工况下MPPT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伏发电系统混合储能控制
    5.1 光储系统结构
    5.2 混合储能系统
        5.2.1 蓄电池模型
        5.2.2 超级电容模型
        5.2.3 储能系统中双向直流斩波器
    5.3 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控制策略
        5.3.1 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
        5.3.2 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
    5.4 光储系统控制策略
        5.4.1 光储系统功率控制流程
        5.4.2 光储系统工作模式及控制单元
    5.5 光储系统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论文相关图表

(9)多路输出任意波形功率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功率信号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号源的发展状况
        1.2.2 逆变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目标
2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系统组成
    2.2 可编程信号发生器工作原理
        2.2.1 CORDIC算法计算原理
        2.2.2 CORDIC算法运算模式
    2.3 功率放大部分工作原理
        2.3.1 DC/DC升压电路
        2.3.2 DC/AC逆变电路与调制
        2.3.3 LC滤波器
    2.4 DC/DC、DC/AC两级关联调节
    2.5 本章小结
3 功率放大电路部分的参数计算与仿真验证
    3.1 DC/DC升压电路参数计算与仿真
    3.2 DC/AC逆变电路参数计算与仿真
        3.2.1 正弦波功放电路仿真验证
        3.2.2 三角波功放电路仿真验证
        3.2.3 矩形波功放电路仿真验证
    3.3 前后级关联调节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可编程信号发生器设计与验证
    4.1 CORDIC算法仿真与综合
        4.1.1 时钟模块
        4.1.2 CORDIC控制模块
        4.1.3 CORDIC算法模块
        4.1.4 其他基准信号仿真
        4.1.5 系统整体仿真与综合
    4.2 CORDIC算法FPGA实现
        4.2.1 FPGA及开发平台简介
        4.2.2 信号发生器功能指标
        4.2.3 信号源硬件验证
    4.3 协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功能实现
        4.3.1 协控制器开发简介
        4.3.2 协控制器设计与功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直流升压电路设计与测试
        5.1.1 Boost电路设计
        5.1.2 Boost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5.2 逆变电路设计与测试
        5.2.1 全桥逆变主电路设计
        5.2.2 全桥逆变辅助电路设计
        5.2.3 全桥逆变电路测试结果分析
    5.3 样机测试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内部基准源电路图
    附录二: 功率放大部分电路图
    附录三: 实物图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10)并联型中频感应加热电源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感应加热技术概述
    1.3 感应加热电源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3.1 感应加热电源发展历程
        1.3.2 感应加热电源研究现状
    1.4 感应加热电源发展趋势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2 感应加热电源工作原理与结构分析
    2.1 感应加热技术原理
        2.1.1 感应加热理论
        2.1.2 感应加热三个效应
    2.2 感应加热电源结构分析
        2.2.1 整流电路
        2.2.2 串联谐振逆变电路
        2.2.3 并联谐振逆变电路
        2.2.4 串、并联逆变电路对比分析
    2.3 并联谐振逆变电路工作模式
    2.4 并联谐振感应加热电源调功方式
    2.5 本章总结
3 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策略研究
    3.1 功率控制策略
        3.1.1 Buck斩波调功
        3.1.2 Buck双闭环状态空间建模分析
        3.1.3 改进PI控制算法
    3.2 频率跟踪控制策略
        3.2.1 锁相环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数字化锁相环
    3.3 本章总结
4 感应加热电源设计及仿真
    4.1 感应加热系统参数设计
        4.1.1 直流侧参数设计
        4.1.2 逆变侧参数设计
        4.1.3 并联谐振负载电路参数设计
    4.2 感应加热电源系统仿真分析
        4.2.1 频率跟踪控制仿真
        4.2.2 功率闭环控制仿真
    4.3 本章总结
5 感应加热电源系统软硬件设计
    5.1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5.1.1 功率电路设计
        5.1.2 驱动电路设计
        5.1.3 FPGA最小系统设计
        5.1.4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5.1.5 过压保护电路设计
        5.1.6 辅助电源设计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软件部分综述
        5.2.2 基于FPGA的全数字锁相环
        5.2.3 重叠时间产生模块
    5.3 本章总结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实验分析
    6.2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一种新型高效斩波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D]. 陈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复合超导储能-限流的直流微网优质供电设计及安全性分析[D]. 谢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脉冲式超声波发生器频率自动跟踪技术的研究[D]. 成志婕. 中北大学, 2021
  • [5]高精度高压脉冲产生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黄习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氮化镓器件的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研究[D]. 尤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7]数字化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关键技术研究[D]. 李昊衡.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8]光伏发电系统的建模及智能MPPT算法研究[D]. 徐伟. 东华大学, 2021(09)
  • [9]多路输出任意波形功率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D]. 赵月川.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并联型中频感应加热电源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D]. 樊晨玥.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种新型高效斩波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