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家庭保姆满意度仅为25%

深圳家庭保姆满意度仅为25%

一、深圳家庭保姆满意率只有25%(论文文献综述)

龚玲芬[1](2021)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

龚益锋[2](2021)在《城中村“妈妈”:母职生活中的自我成长》文中研究说明

曾亚纯[3](2021)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建设和质量提升。走进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借鉴人职匹配理论和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对东中西地区7省(自治区)15所高职院校的1062名辅导员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运用因子分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等计量方法,从国家政策、学校、学院、个体等维度探讨了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政策支持、学院组织环境营造、个体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以及与本科辅导员异同;第三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第四章主要探讨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界定与测量,并使用因子分析分析法进行探索;第五章主要对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对样本进行描述,对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统计及差异分析;第六章主要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在多元回归的基础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和分析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以及薪酬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调节效应;第七章提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提升有积极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随着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政策的程度提升而增高,即高校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政策越好,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越高。二是不同的人口背景和组织特征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有显着影响。不同人口背景和组织特征的辅导员,如性别、学历、用工方式、所带学生数等,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但无论是高级职称或无职称的辅导员,其职业能力没有显着差异。三是学校因素、学院因素和个体因素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有显着影响。学校的培训和激励等行为、学院团队环境和沟通机制等行为、个体理论学习和职业培训等行为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职业能力均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中,个体因素影响最大,其次为学院因素、学校因素。四是辅导员职业认同在学校因素和职业能力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职业意志和职业情感均对基础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加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后,辅导员职业能力有较大提升,表明职业认同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五是薪酬满意度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中发挥调节作用。职业认同与薪酬满意度的交互项呈现出显着性,且薪酬满意度作为调节变量处于不同水平时,影响幅度具有显着差异。低职业认同时,低薪酬满意度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略高于高薪酬满意度辅导员;高职业认同时,高薪酬满意度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略高于低薪酬满意度的辅导员。但无论低薪酬满意度还是高薪酬满意度,职业能力差异不会太大。六是离职倾向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中发挥调节作用。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的交互项呈现出显着性,且离职倾向作为调节变量处于不同水平时,影响幅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低职业认同时,低离职倾向的辅导员职业能力高于高离职倾向职业能力;高职业认同时,低离职倾向和高离职倾向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接近。离职倾向在辅导员职业能力中起调节作用。职业认同度高时,高离职倾向和低离职倾向辅导员职业能力总体相差不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提高辅导员政策实施有效性,加强辅导员国家政策制定的精确性,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与评估;二是提高辅导员人职匹配度,包括重视辅导员的科学招聘、师生比配置、性别的职业互补性以及专业延展性;三是扩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重视辅导员的用工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重视辅导员的双线晋升;四是强化辅导员全过程培养,重视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各阶段培养,重视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重视职业培训和激励的有效作用;五是优化辅导员成长组织环境,实施多样化措施引领和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综上,本研究通过对国家政策、学校、学院和个体四个层面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途径,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建设水平。

祖亮[4](2021)在《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某省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满意度和影响因素,以及养老服务现状,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模式构建、政策制定、养老服务完善等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自制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某省深度贫困农村1560名老年人和180名养老服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养老现状、养老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具体方法如下:1.自制问卷调查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该省两个深度贫困地级市农村老年人及养老服务人员大样本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2.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对该省两个深度贫困地级市农村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人员进行访谈,整理资料后进一步探索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和养老服务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综上两种方法获得该省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一、问卷调查结果(一)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1.养老现状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71.3%),仅有15%的考虑机构养老。老年人总体满意度为70.9%,其中国家政策的满意度为57.2%,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为64.8%,生活照料的满意度为73.4%,医疗护理的满意度为71.8%,精神文化的满意度为76.1%。2.影响因素年龄、地区、文化程度、子女情况、养老方式、自理状况、保险数量状况、患病数量状况、是否考虑入住养老院是养老现状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二)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1.养老服务现状深度贫困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没有职业证书的为67.8%。服务人员养老知识总体了解率为76.7%,其中国家政策知识了解度为77.2%,生活照料知识了解率为88.0%,医疗护理知识了解度为58.6%,精神文化知识了解度为92.2%。2.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年龄、持证情况是其了解度影响因素(P<0.05)。二、访谈调查结果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别对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以下主题,(1)老年人养老现状主题: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农村老年人政策重视度不够;农村老年人经济保障处于低水平的;家庭成员是农村老年人重要的生活照料提供者;免费体检项目少、护理人员数量少、家庭医生签而不约成为制约农村老年人医疗护理的原因;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不满意的原因包括子女关怀程度与频率有待提高、文娱活动形式单一。(2)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现状主题:对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不高,养老政策宣传形式需要多样化;亟需改善所在机构硬件软件状况,提高其薪酬待遇;生活照料总体水平较好;医疗护理培训有待完善,医疗护理水平有待提高;精神文化现状心理关怀以陪伴聊天和志愿者服务为主,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在减轻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价值观和期望水平上需努力。三、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现状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1)深度贫困农村养老现状: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较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有待完善,政策宣传途径有待多样化;经济状况满意度较低,经济上自我养老普遍,医疗开支比较大;生活照料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邻居间紧急救援满意度有待提高;医疗护理基本认可,医疗护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精神文化状况比较满意,家庭成员是其主要精神支持来源,家庭支持力度有待提高。(2)深度贫困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不高,养老政策宣传形式单一;所在机构硬件软件状况亟需改善,薪酬待遇有待提高;生活照料总体水平较好;亟需提升医疗护理基本技术水平,积极培育医疗护理人才;精神文化现状心理关怀以陪伴聊天和志愿者服务为主,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在减轻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价值观和期望水平上需努力。结论:1.在养老现状上,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养老现状满意度受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影响,关注老年人个人影响因素,加大老年人家庭及社会的投入,提高其满意度。2.在养老服务现状上,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对养老知识了解率有待提高,建议提升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养,提高持证率,加强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培训。

张超[5](2020)在《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柏拉图是古代希腊着名的经济思想家,其经济思想受到亚里士多德、斯密、马克思、斯皮格尔等人的重视。学界重视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政治、正义等哲学、政治及伦理思想,较少研究其经济思想。本文以《理想国》和《法律篇》为依托,以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伦理及制度秩序为研究线索,以经济思想内容为截面,考察柏拉图经济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和理论渊源,厘清柏拉图对古代雅典经济现状的认知,揭示其构建理想城邦经济思想的本质、规律和特征。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哲学、政治经济学范式对柏拉图的经济思想进行阐述,涵盖正义、分工、所有、流通、消费及城邦、政制,构建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体系。在经济哲学范式下,对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道德规范进行阐释;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构建柏氏分工生产、所有制、交换流通、消费福利的思想体系;在新政治经济学范式下,探讨城邦的经济起源,不同城邦政制下的经济秩序,哲学王政制的城邦经济社会治理。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古典中后期的人类理想启蒙对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运用阐述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把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与其它思想家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以把握柏拉图的经济思想的理论实质、特点。本文除绪论之外,共有八章三十三节,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柏拉图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之所以介绍柏拉图的生平和着作,有助于更加客观理解他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和他整体思想的哲学偏向;为本文从伦理哲学角度阐释他的经济思想做实证材料铺垫。第二章阐释了柏拉图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厘清前柏拉图学者对柏拉图正义理论影响的基础上,论证了柏拉图批判当时流行的功利正义观点,阐释了他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伦理依据、正义规范及实现途径。在阐释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阐释柏拉图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社会秩序,重点分析和总结分工思想、所有制思想、交换思想、消费思想及治理理念。第三章讨论了柏拉图分工思想,重点阐释理想城邦的分工形态。论述了柏拉图分工思想的内涵,排斥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分工和绝对商品交换的经济分工,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就分工与社会结构关系予以阐释。第四章研究了柏拉图所有制思想,重点论述理想城邦所有制的设计。柏拉图批判了绝对的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分配制度,倡导财产共有制和实行共妻共子制,笔者通过“公民均分土地的”财产所有方案揭示其所有制思想的实质。第五章研究了柏拉图交换流通思想,探讨了理想城邦商品经济秩序的设计。阐明了柏拉图的商业起源理念,论述了他批判不公正的、绝对的商品交换理念及行为,探讨了理想城邦的货币安排、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等商品经济秩序。第六章研究了柏拉图消费福利思想,探讨正义引导下生活理念与秩序。柏拉图提出纯粹正义生活理念,倡导过节制的生活;论述柏拉图对理想城邦民众物质文化生活及民生福利的看法和要求,有公餐、文体、宗教、尊老养孤等。第七章研究了柏拉图城邦起源及经济社会治理思想,重点探讨城邦、政制与经济关系,阐释柏拉图城邦的经济起源论及其形态显现,讨论了城邦政制演变下的经济秩序演变,阐明了理想城邦王政下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第八章阐明柏拉图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马克思经济学说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民国学者传播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和新中国学者研究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寻找对解决中国面临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示进行阐述。本文研究结论,柏拉图是一位伦理经济学家,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以思辨理性为思维范式,构建他理想城邦的伦理秩序和经济秩序,进而形成了他的经济思想体系。正义伦理是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批判传统经济观念及经济秩序的标准,亦是构建理想城邦经济秩序的目标。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关注人的灵魂和谐,通过灵魂中品行规范实现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是一种德性正义观。在正义理论引导下,柏拉图探讨了城邦分工、交换、分配、消费和治理议题。柏拉图的分工经济思想重视哲学王、护卫者和生产者之间分工,是一种社会分工理论;其所有制思想强调在劳动者阶层实现有限制的私有制度、统治阶层实现共有财产制度,是一种等级社会的混合所有制思想;其交换思想探讨了货币媒介安排、强制市场秩序和限制商业的商品经济秩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交换思想;其消费思想倡导过节制的生活和摒弃私人生活,是一种集体消费思想;福利理念主张城邦全面提供福利服务,是一种绝对的城邦福利理念;治理思想极力强调城邦立法与法治,是一种高度管控的经济社会治理理念。本文通过探索,在理论上揭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思想文化传统,挖掘柏拉图经济思想的有益成分,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参考;在实践上,通过分析柏拉图推进经济改革实践的失败,揭示违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潮流的经济改革方案是有局限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刘韵嫣[6](2020)在《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研究 ——基于广州市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化和城镇化引起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社会空间转变会给个体带来一种全新生活体验,使之面临全新生活环境,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不得不面对城市适应的问题。学界在关注农民工整体的城市适应情况时,也应该看到不同性别或职业的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具体情况。伴随着城市家庭服务行业的发展,许多农村女性离开家乡从事家庭服务工作,逐渐成为进城就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农民工,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显然更多时间、也更近距离接触到城市社会的方方面面,适应对于他们既是完成工作的要求也是融入社会的条件。适应城市并非只是行为和规则的单向学习,还包括深层次的接受与认同。因此对于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在适应城市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更加多样化以及“时差”和“代差”问题,有必要更加深入开展针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研究。广州的家庭服务业是国内发展情况较好的城市之一,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保姆主要为外来农村妇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论文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十位广州保姆的深度访谈,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个层面研究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城市适应的现状、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场域理论分析影响城市适应的主要因素,发现城市适应的变化趋势,并得出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从农村到城市,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经历的不止是场域的转移还有生活实践的转型。于是论文将城市适应形象地看作场域转移的过程,农村、城市和具体的实践场域分别对城市适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适应则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状态和特点,呈现出一种趋势性适应。当前广州市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状态主要处于过渡适应期阶段,即表现为具备基本的经济基础、适应意识逐渐增强、多维度的主动适应和身份认同冲突。研究显示,经济适应是实现城市适应的最重要指标,适应城市的生活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社会适应并不理想,表现为职业主导下的选择性适应;文化适应为半同化状态,基本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与模仿;心理适应有待提高,现实环境制约进一步的城市认同与融入。总体而言,广州市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已脱离完全的生存理性。尽管离真正的城市适应还有一定差距,但自我肯定与认同相对提高,权利和平等逐渐凸显,共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和能动地适应城市,朝着更全面、深度的适应状态发展。面对城市适应过程中政策安排滞后、城乡惯习差异、个体资本不足、过客心理阻碍,社会各方包括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提升城市适应能力、各级政府应该从社会公平正义、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制度和政策方面营造有利于社会融合的大环境,努力化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共同促进城市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卜越[7](2020)在《中国0-3岁儿童照料模式的识别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婴幼儿照料资源的紧缺限制了生育率的释放,对我国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索现阶段中国0-3岁婴幼儿照料的模式、困境及其解决路径,为促进“二孩政策”的推行,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实现“幼有所育”的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首先,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三岁以下儿童照料政策,探究儿童照料责任在国家和家庭之间的转移,发现中国的婴幼儿照料政策总体沿着去家庭化的家庭主义—隐性的家庭主义—选择性的家庭主义的轨迹演变。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兴建大量托儿所提供公共儿童照料服务,市场化改革之后托儿所逐渐解体,儿童照料责任重新回到家庭。近年来政府鼓励多元主体提供儿童照料资源,但家庭仍然承担绝大部分的儿童照料压力。其次,本文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的数据,运用交叉表分析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中国家庭在0-3岁儿童照料的分工模式。研究表明,目前家庭婴幼儿照料面临的困境在于:母亲负担过重、父亲长期缺位、隔代照料倍感压力。母亲是婴幼儿照料任务的最主要承担者,而超过三成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提供日间照料。0-3岁儿童照料呈现出显着的年龄和城乡差异。此外,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婴幼儿照料的分工模式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母亲的经济收入和家务参与显着相关。再者,基于“为母亲松绑,为家庭减负”的原则,本文提出了0-3岁婴幼儿照料模式的三个优化方向:推进0-3岁儿童照料公共服务的建设,完善男性生育假期制度和以社区为依托建设儿童照料服务中心。人口仿真结果表明,2021-2050年我国每年0-3岁儿童的总量超过3600万人,公共托育存在大量需求,婴幼儿护理人员的缺口或达百万。本文还提出了每年给育有三岁以下儿童的男性放“父亲育儿假”的设想,并论证“父亲育儿假”的财政可行性。在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成本分担机制的前提下,由生育保险对父亲育儿假的支出金额不会超过财政总收入的0.1%,属于可负担的范围。另外,本文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依托社区构建0-3岁儿童照料服务中心,在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社区建设、家庭为基的模式中提供丰富的儿童照料资源,为儿童的成长营造有利的环境。最后,本文总结了瑞典、法国、日本以及台湾的婴幼儿照料政策,主要包括了时间支持、服务支持和经济支持三个方面。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转变儿童照料的发展理念,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照料制度以及大力培养专业的婴幼儿护理人才队伍。

王珏玙[8](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保姆型随迁老人压力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与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随迁老人群体超过了一千万人,其中需要抚养孙辈的比例高达43%。因此,本研究将此类需要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整理家务的随迁老人定义为保姆型随迁老人。对他们而言,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抚育孙辈的艰辛给他们带来诸多生理与心理的压力。各类压力中,由于家庭是老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代际冲突压力严重影响到老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缓解代际冲突的压力是保姆型随迁老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国内以随迁老人为对象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未能注意随迁老人的内部差异,且研究内容较为单一。本文以“社会工作介入保姆型随迁老人代际冲突的压力”为关注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保姆型随迁老人群体面临的代际冲突压力现状,并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为他们提供减压的有效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树立信心,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通过总结与反思,为今后社会工作介入保姆型随迁老人的研究打下基础。研究中,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在归纳出保姆型随迁老人代际冲突的表现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的介入与评估。同时以家庭系统理论为支撑进一步对保姆型随迁老人的代际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立家庭规范、促进多向互动与构建开放系统的建议,最后倡导全社会建立起一个多层次互补的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助力保姆型随迁老人压力问题的解决。

禹宁瑶[9](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文中认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新事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量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其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养老和抚幼两件事展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因农村改革政策而衍生,是经长期累积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经历了主动型安排、被动型接受和分工型选择的阶段性历史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留守老人问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本研究紧紧围绕政府对留守老人“做过什么”、“做得如何”、“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从“一个村庄的中国养老”的田野调查着手,面对面感受老人的苦辣酸甜,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口述故事和感受中,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由来、发展的轨迹、问题的症结、解决的良方,最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及其体系构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留守老人问题特性作了规律性考察。首次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是与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分开生活6个月以上,两者住所车程时间大于60分钟,独居在农村户籍所在地60岁以上的老人。提出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赡养功能临时性、部分性缺失,老人处于“准事实无人赡养”状态。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发展难的现实背后是农村养老价值文化的严重缺失,养老观念上的“三只无形的手”——全生命周期不平等照护观念、“孝文化”名义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的缺失、无限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健全人”社会定位,将农村老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角色定位中置于不利地位。留守老人养老的时间阶段性、身份流动性和安排的过渡性特征决定其养老的“过桥”性质,属于特例养老,与农村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三角”形态。本研究从纵向历史观察、横向事件比较的“十字”时空维度,考察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历史过程和问题症结。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处于基于老人自食其力基础上的“急难补救”式支持的阶段,家庭具有托底养老保障功能,而非政府。政府责任与角色错位应予纠正,支持保障方向应调整,“保基本”制度功能设计应纠偏,政策工具空间待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留守老人养老评价体系和方法,为政府支持提供导向。首次分析了中国社会养老“剩饭现象”,提出养老“剩饭指数”理论,构建了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由通话指数、收入稳定指数、医疗照护指数、打牌指数“四维子指数”及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估公式与模型,用以衡量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更加准确判断老人生活状态和照料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善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在元治理理论指导下探索发现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直接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影子赡养人”理论。影子赡养人是指在法定赡养人因非主观故意造成赡养义务履行暂时性、部分性缺失时,为老人提供临时性养老帮助的责任主体。它是对法定赡养人角色和责任的临时性、部分性的替代,是在家庭赡养人功能失效时替代发生作用。影子赡养人准确定性了政府特例支持的属性,高度概括了政府特例支持的核心要义,为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政府对留守老人的支持,首要的理论依据是老人赡养实现程度,而不是谁是法定赡养人的问题,但凡有赡养缺失情形,“影子赡养人”就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为养老“剩饭现象”治理提供基本理论遵循。本研究依据“影子赡养人”理论,全新构架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体系。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留守老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赡养”角度设定支持内容,从“过桥”性质选择支持路径,针对性、目的性强,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探索了留守老人问题相对“闭环”的解决方案,是对养老社会支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当前农村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郭延龙[10](2020)在《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文中认为技术人工物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存在物。1993年兰德尔·迪珀特(Randall Dipert)最早关注该主题,1998年前后荷兰技术哲学家克洛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现阶段,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伦理价值的失衡、价值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多元化的伦理治理等问题涌现,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归纳与演绎法等方法,探析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背后的哲学基础、“物律”设计方式以及技术治理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二,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唐·伊德(Don Ihde)“人-技术”关系理论、拉图尔(Latour)“人工物社会”思想和维贝克(P.Verbeek)“道德物化”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下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三,基于拉图尔“人工物社会”的思想,从技术人工物中历史唯物论的“人本”孕育、“非人”的新唯物论产生、“非人”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去中心化”情景下技术人工物,如何从“人本”至“非人”的拓展历程。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去中心化”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四,在维贝克“道德物化”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道德自由和道德中介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程度决定了道德物化程度。同时,结合智能穿戴服装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五,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情感投射与移情、创造性想象与超越,运用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设计价值的情感模拟,结合强制式调节设计、引诱式调节设计和劝导式调节设计的方式,探索技术人工物设计的“物律”方式。同时,以保姆机器人为例,诠释具体实践语境中的“物律”设计。第六,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价值进行细分,对技术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和元层面行动者,进行“问责”与建构性技术评估。结合公众参与、共享式、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进行调节反馈,最终通过技术内在关系路径、混合式系统路径和价值敏感设计路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设计与治理。同时,以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反思,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诠释。最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研究,是从技术内在关系的路径切入,以“物准则”的视角探讨技术设计伦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提出了“设计即治理”的技术治理方式,用技术道德化的“前置式”设计方式,将“善”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写入”至技术人工物中,以期待通过技术人工物的“物律”设计方式,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世界贡献力量。

二、深圳家庭保姆满意率只有2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家庭保姆满意率只有25%(论文提纲范文)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高职教育规模扩大引发人才培养质量关注
        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催生高校思政工作新挑战
        三、新时代思政工作要求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建设
        四、辅导员数量增长亟需加强队伍建设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职辅导员
        二、职业能力
        三、职业认同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辅导员职业角色研究
        一、人职匹配与职业角色研究
        二、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研究
        三、辅导员职业阶段研究
    第二节 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研究
        一、学生事务工作者能力构成研究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
    第三节 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相关影响因素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第四节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辅导员差异研究
        一、人才培养模式差异研究
        二、学生特点差异研究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差异研究
    第五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式
        二、方法选择
    第三节 研究模型与变量
        一、模型框架
        二、变量选择
        三、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界定与测量
    第一节 职业能力界定与测量
        一、职业能力界定
        二、职业能力测量
    第二节 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与测量
        一、职业认同界定与测量
        二、影响因素界定与测量
    第三节 职业能力因子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描述
    第一节 样本描述
        一、个体层面
        二、组织层面
    第二节 职业能力描述统计及差异分析
        一、描述统计
        二、差异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统计
        二、回归结果
    第二节 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一、描述统计
        二、回归分析
        三、中介效应检验
    第三节 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
        一、无中介模型
        二、完全中介模型
        三、部分中介模型
        四、三类模型比较
        五、调节效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辅导员政策有效落实能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二、学校因素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三、学院因素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
        四、个体因素显着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五、增强职业认同能有效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第二节、对策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政策实施有效性
        二、提高辅导员人职匹配度
        三、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四、强化辅导员全过程培养
        五、优化辅导员成长组织环境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不足
附录
    附录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基础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结果
        1.1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1.1.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1.1.2 农村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1.1.3 农村养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1.2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访谈结果
        1.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1.2.2 农村养老现状访谈结果
    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2.1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2.1.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2.1.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2.1.3 养老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访谈调查结果
        2.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2.2.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访谈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养老现状
        1.1 养老现状特点
        1.2 养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 养老服务现状
        2.1 养老服务现状特点
        2.2 养老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3 建议与对策
第五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承德医学院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申请表
    附录三 某省贫困地区农村调查问卷
综述 国内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通考与述评
        一、文献通考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柏拉图生平、着作及其经济思想
    第一节 柏拉图生平与着作
        一、柏拉图生平
        二、柏拉图着作
    第二节 《理想国》、《法律篇》及其经济思想
        一、《理想国》与《法律篇》简述
        二、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四节 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雅典城邦衰败与苏格拉底之死
        二、古代希腊学者拯救雅典城邦
第二章 正义伦理思想
    第一节 经济伦理核心——正义论
        一、前柏拉图时期的正义思想
        二、柏拉图正义观的基础—善
    第二节 反对功利主义正义观
        一、传统功利主义正义观实质
        二、批判三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第三节 确立折中正义和德性正义
        一、正义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
        二、确立灵魂和谐正义观
        三、构建城邦秩序正义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分工经济思想
    第一节 希腊分工产生
    第二节 经济分工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劳动论
        三、技艺观
    第三节 分工内涵与内容
        一、分工本质及成因
        二、批判绝对的自然分工与商品经济分工
        三、倡导有限的自然分工和商品经济分工
        四、经济部门之间分工与内部分工
    第四节 分工与社会结构
        一、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社会分工
        二、生产者、护卫者与哲学王之间阶层流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所有制思想
    第一节 私有制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一、批判“有债照还”绝对私有财产制度
        二、批判“强者利益”绝对阶级分配观念
    第三节 理想城邦财产所有制度安排
        一、倡导财产公有制度,限制财产私有制度
        二、改革私有家庭制度,实行共妻共子制
    第四节 一项财产所有方案:公民均分土地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交换流通思想
    第一节 商业起源理念
    第二节 批判传统的商品交换
        一、批判不公正的商品交换
        二、批判绝对的商品交换
    第三节 理想城邦商业秩序设计
        一、货币媒介论
        二、规范市场秩序
        三、限制商业拓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消费福祉思想
    第一节 纯粹生活理念
        一、倡导本真生活
        二、摒弃私人生活
    第二节 理想城邦消费秩序规范
        一、公餐制度与饮酒规范
        二、宗教信仰及社会习俗
    第三节 理想城邦社会福祉供给
        一、医疗与尊老养孤
        二、文体生活与公共教育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城邦起源与经济社会治理
    第一节 城邦起源与形态显现
        一、分工与城邦起源
        二、理想城邦形态显现
    第二节 城邦政制演变及比较
        一、城邦政制演变
        二、不同城邦政制比较
    第三节 城邦经济社会治理
        一、城邦治理缘由及理念
        二、立法、行政及法治
        三、理想城邦经济治理
        四、理想城邦社会治理
    第四结小结
第八章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影响、特点及启示
    第一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影响
        二、经济思想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
        三、经济思想对西方乌托邦经济思想的影响
        四、柏拉图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特点
        一、德性正义立场
        二、极端城邦理性主义逻辑
        三、转型阶段经济思想融合创新
    第三节 柏拉图经济思想的启示
        一、经济思想的历史启示
        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6)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研究 ——基于广州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相关研究
        二、保姆相关研究
        三、城市适应相关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小结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第三节 调查实施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安排
第三章 调查结果
    第一节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广州市家庭服务业的运作管理
        三、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广州市保姆群体的城市适应特征
        一、经济适应层面
        二、社会适应层面
        三、文化适应层面
        四、心理适应层面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当前广州市保姆群体的城市适应现状
    第二节 影响保姆群体实现城市适应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城市适应的变化趋势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附录

(7)中国0-3岁儿童照料模式的识别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新家庭经济学理论
        2.1.2 女权主义视角
        2.1.3 家庭失灵理论
        2.1.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1.5 人口安全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2.3 研究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0-3岁儿童照料政策的演变
    3.1 第一阶段(1949-1981):去家庭化的家庭主义
    3.2 第二阶段(1982-2009):隐性的家庭主义
    3.3 第三阶段(2010-至今):选择性的家庭主义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0-3岁儿童照料模式的识别
    4.1 数据来源
    4.2 0-3岁儿童照料的家庭分工
        4.2.1 0-3岁儿童的主要照料者
        4.2.2 孩子年龄和照料模式的交叉分析
        4.2.3 户口性质与照料模式的交叉分析
    4.3 0-3岁儿童照料的家庭困境
        4.3.1 女性的照料任务最为繁重
        4.3.2 父亲的长期缺位
        4.3.3 隔代照料的无力感
    4.4 影响3岁以下婴幼儿照料模式的因素
        4.4.1 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4.4.2 模型的选择和研究假设
        4.4.3 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0-3岁儿童照料模式的优化
    5.1 推进0-3岁儿童照料公共服务建设
        5.1.1 公共托幼的现实困境
        5.1.2 公共托幼的需求仿真
        5.1.3 发展0-3岁儿童照料公共服务的路径
    5.2 完善男性生育休假制度
        5.2.1 父亲育儿假的积极影响
        5.2.2 男性生育休假安排的现状和问题
        5.2.3 父亲育儿假制度的财政支出测算
    5.3 以社区为依托建设0-3岁儿童照料服务中心
        5.3.1 社区婴幼儿照料服务中心的优势
        5.3.2 参与主体和运行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地区)的儿童照料经验借鉴
    6.1 瑞典
    6.2 法国
    6.3 日本
    6.4 台湾
    6.5 其他国家(地区)的婴幼儿照料政策给中国的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8)社会工作介入保姆型随迁老人压力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1.5.1 理论视角
        1.5.2 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
        1.6.1 半结构式访谈法
        1.6.2 参与式观察法
第2章 需求评估与方案设计
    2.1 案主基本情况
        2.1.1 社区基本情况
        2.1.2 随迁老人情况
    2.2 问题分析
        2.2.1 代际冲突压力的表现
        2.2.2 需求评估
        2.2.3 介入总体目标
    2.3 介入方案设计
        2.3.1 小组工作的介入方案
        2.3.2 个案工作的介入方案
第3章 介入过程
    3.1 小组工作的介入
        3.1.1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3.1.2 “代际冲突知多少”
        3.1.3 “沟通方法我掌握”
        3.1.4 “儿女想法我理解”
        3.1.5 “美食派对促成长”
    3.2 个案工作的介入
        3.2.1 进入家庭阶段
        3.2.2 实施干预阶段
        3.2.3 结案阶段
第4章 评估与反思
    4.1 成效评估与实务反思
        4.1.1 成效评估
        4.1.2 社会工作实务的反思
    4.2 调试与改变——代际关系的重构
        4.2.1 家庭规范:明确角色分工
        4.2.2 多向互动:重塑沟通方式
        4.2.3 开放系统:接纳不同观念
    4.3 整合与互补——建立多层次社会支持体系
        4.3.1 发挥个人赋能的基础作用
        4.3.2 完善家庭亲情的关键功能
        4.3.3 提高社区工作的服务质量
        4.3.4 加大政府政策的引领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方法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2.1.2 赡养人与影子赡养人
        2.1.3 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和特例养老
        2.1.4 政府养老支持与政府养老特例支持
        2.1.5 养老价值文化与养老剩饭指数
    2.2 理论方法基础
        2.2.1 元治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检讨
        2.3.2 抽样分析法的运用
        2.3.3 古城村田野调查
        2.3.4 特定研究任务的多元方法运用
        2.3.5 主要数据构成及样本编码
第3章 基于古城村折射的留守老人问题历史脉络
    3.1 古城村养老历史变迁
        3.1.1 养老发展轨迹
        3.1.2 养老历史状况
        3.1.3 养老变化特征
    3.2 古城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3.2.1 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及演变过程
        3.2.2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及环境特征
        3.2.3 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历史背景
        3.2.4 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源
    3.3 小结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4.1 湘潭市留守老人概况
    4.2 数据来源
    4.3 湘潭市留守老人整体情况分析
        4.3.1 个体特征分析
        4.3.2 经济状况
        4.3.3 身体及生活情况
        4.3.4 精神状况与社会交往情况
    4.4 湘潭市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差异性分析
    4.5 湘潭市留守老人区域性特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现状分析
    5.1 政策实施概述
        5.1.1 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5.1.2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
        5.1.3 农村留守老人专项政策
    5.2 养老政策内容分析
        5.2.1 分析对象与方法
        5.2.2 分析维度
        5.2.3 政策编码
        5.2.4 分析结果
        5.2.5 分析讨论
    5.3 养老政策效应分析
        5.3.1 分析对象及方法
        5.3.2 分项评估结果
        5.3.3 分析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6.1 建模的研究背景
    6.2 建模的目标任务
    6.3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模方法选择
    6.4 数据编码与模型建构
        6.4.1 开放式编码
        6.4.2 轴心编码
        6.4.3 选择性编码
    6.5 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构成分析
    6.6 基于养老剩饭指数的评价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及政府责任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7.1.2 养老需求构成要素四维设定
    7.2 农村老人常态养老需求分析
        7.2.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2.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2.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2.4 历史变化维度需求分析
    7.3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分析
        7.3.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3.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3.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4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4.1 农村常态养老与特例养老需求差异性分析
        7.4.2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5 基于需求侧的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责任分析
        7.5.1 养老支持责任的理论基础
        7.5.2 政府养老责任清单分析
        7.5.3 政府特例养老支持的主要差距
    7.6 小结
第8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及阐释
    8.1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的提出
        8.1.1 理论背景
        8.1.2 理论发现
        8.1.3 理论内涵
        8.1.4 理论意义
    8.2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
        8.2.1 理论基础和方法
        8.2.2 “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
    8.3 基础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3.1 农村养老价值文化
        8.3.2 农村养老基础政策
        8.3.3 养老服务标准
    8.4 核心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4.1 家庭主养支持
        8.4.2 社会共养支持
        8.4.3 政府公养支持
    8.5 制度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5.1 “安全屋”机制
        8.5.2 “蓄水池”机制
        8.5.3 “长博弈链”机制
    8.6 小结
第9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9.1 构建家庭主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1.1 制定全国统一的留守老人认定标准及具体办法
        9.1.2 建立留守老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
        9.1.3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环境支持系统
        9.1.4 建立留守老人亲情陪护制度
        9.1.5 试点建立农村以房养老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9.1.6 建立留守老人法律援助制度
    9.2 构建社会共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2.1 建立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9.2.2 建立邻里互助照料制度
        9.2.3 完善为老公益创投制度
        9.2.4 探索设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基金
        9.2.5 推进农村养老价值文化建设
    9.3 构建政府公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3.1 建立定期探访制度
        9.3.2 建立“双困”留守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9.3.3 建立资助留守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制度
        9.3.4 建立留守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9.3.5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9.3.6 建立留守老人应急救援制度
    9.4 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础政策环境
        9.4.1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4.2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9.4.3 建立老年照护救助制度
        9.4.4 建立养老征信制度
    9.5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9.5.1 鼓励急需标准的优先研制
        9.5.2 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9.6 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养老模式
        9.6.1 多元养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9.6.2 医养结合介入实验启示
        9.6.3 积极养老模式的植入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调查研究资料
    附件1 湘潭市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2 湘潭市老人日常活动困难程度问卷调查表
    附件3 湘潭县留守老人入户访谈提纲
    附件4 湘潭市留守老人养老评价问卷调查表
    附件5 湘潭市非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6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入户调查表
    附件7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访谈提纲
    附件8 湘潭县镇村干部访谈提纲
    附件9 湘潭县农村养老调研座谈会纪要
    附件10 湘潭县养老田野调查访谈样本编号及基本情况
    附件11 访谈实录

(10)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人工物的功用与伦理价值失衡
        1.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价值和责任复杂性
        1.1.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伦理治理问题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人工物研究综述
        1.3.2 技术哲学伦理转向研究综述
        1.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界定
        2.1.2 设计伦理的概念界定
    2.2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和类型
        2.2.1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
        2.2.2 技术人工物的类型
    2.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理论依据
        2.3.1 唐·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2.3.2 拉图尔“人工物社会”思想
        2.3.3 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去中心化”
    3.1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的“人本”孕育
        3.1.1 “人-机器”的身体解放
        3.1.2 从“视觉”扩展到“知觉”的身体经验
        3.1.3 “人本”技术情景的成熟
    3.2 技术人工物中“非人”的产生
        3.2.1 “人”与“非人”的认知
        3.2.2 “去中心化”的行为
        3.2.3 “非人本”的存在
    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非人”的扩展
        3.3.1 “非人”行动者的扩充
        3.3.2 “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3.3.3 多元“他者”的共生
    3.4 “去中心化”案例诠释:共享单车
        3.4.1 “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模式
        3.4.2 共享式的“非人”行动者
        3.4.3 复杂的“去中心化”连带责任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德”
    4.1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
        4.1.1 “能力”层级的意向性
        4.1.2 “指向性”层级的意向性
        4.1.3 “多元稳定”的意向性
    4.2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自由
        4.2.1 道德主体的自由
        4.2.2 技术权力的自由
        4.2.3 物准则的自由
    4.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中介
        4.3.1 道德中介的“放大”与“缩小”作用
        4.3.2 道德中介的“居间调节”作用
        4.3.3 道德中介的“异化”作用
    4.4 “技德”案例诠释:智能穿戴服装
        4.4.1 走向设计伦理驱动的“第三阶段”
        4.4.2 “道德化”的技术设计过程
        4.4.3 弥合生命器官的“不在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物律”
    5.1 设计者的道德想象
        5.1.1 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
        5.1.2 情感投射与移情
        5.1.3 创造性想象与超越
    5.2 设计与使用的情景模拟
        5.2.1 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
        5.2.2 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
        5.2.3 设计价值的情景模拟
    5.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调节设计
        5.3.1 强制式调节设计
        5.3.2 引诱式调节设计
        5.3.3 劝导式调节设计
    5.4 “物律”案例诠释:保姆机器人
        5.4.1 创造性的道德想象
        5.4.2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5.4.3 “物律”式的生活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术治理”
    6.1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与价值
        6.1.1 技术人工物的责任与价值范围
        6.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分配
        6.1.3 技术人工物塑造的“美好生活”
    6.2 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1 技术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2 社会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3 元层面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调节反馈
        6.3.1 公众参与式的责任消解
        6.3.2 多元行动者的共享
        6.3.3 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
    6.4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技术治理路径
        6.4.1 技术内在关系的治理路径
        6.4.2 混合式系统的治理路径
        6.4.3 价值敏感设计的治理路径
    6.5 “技术治理”案例诠释:基因编辑婴儿
        6.5.1 科学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失衡
        6.5.2 多元行动者技术监督的缺失
        6.5.3 技术治理路径的不完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深圳家庭保姆满意率只有25%(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D]. 龚玲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城中村“妈妈”:母职生活中的自我成长[D]. 龚益锋. 上海大学, 2021
  •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曾亚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D]. 祖亮.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柏拉图经济思想研究[D]. 张超. 深圳大学, 2020(11)
  • [6]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研究 ——基于广州市的调查[D]. 刘韵嫣.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0(02)
  • [7]中国0-3岁儿童照料模式的识别与优化研究[D]. 卜越. 浙江大学, 2020(01)
  • [8]社会工作介入保姆型随迁老人压力问题的研究[D]. 王珏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D]. 禹宁瑶. 湘潭大学, 2020(12)
  • [10]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 郭延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深圳家庭保姆满意度仅为2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