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2004 年第 32 卷总目录

地球与环境 2004 年第 32 卷总目录

一、地球与环境2004年第32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19)在《中西之间: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研究(1842—1912)》文中认为中国耶稣会士是明末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天主教进入中国传教后,出现的新型宗教群体,中外学界历来少有关注。本文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视域内,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宗教观,考察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学术活动,以及他们在近代天主教本地化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局限。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方法和中文及英、法、拉丁文史料来源,以及论文框架、写作思路。第二章突破以往明清天主教史研究专注于着名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的局限,根据在华天主教的重要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整体性地回溯1840年前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初现”和消亡过程,进而揭示他们在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基督徒、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天主教会与中国社会之间扮演的中介性角色。第三章考察晚清时期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再现”和发展概况,重点分析该群体发展的历史阶段、内部结构、社会定位以及代际谱系等重要议题,论证了中国耶稣会士所受中西融合的宗教和世俗教育,使其具有了特殊的宗教性与国际性。他们作为天主教与中国社会结合的产物,来自本地社会,服务本地教会,这种本地性是影响他们传教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关键。第四章着重讨论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首先,与以往“教案”史侧重于民教冲突研究不同,通过黄伯禄、李问渔的个案梳理他们在“调和民教”,实现“民教相安”的活动及由此显示出的政治认同;其次,在近代天主教《圣经》汉译史的视域下,考察中国耶稣会士《圣经》汉译文本的概况,分析他们翻译《圣经》的主体性地位;最后,系统地考察中国耶稣会士“护教”论述对近代中国天主教徒宗教认同、社会认同的塑造。通过以上三个议题探讨了中国耶稣会士在近代天主教本地化进程中起到的主体性地位。第五章侧重于考察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首先,考察他们参与晚清“西学东渐”的学术活动,特别是他们的地理学着作及由此透露出来的民族意识。其次,借助新史料考察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之间的学术交往,讨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与近代“东学西传”之间的关系;最后,着重梳理中国耶稣会士整理和研究本地教会史的着述活动,并分析他们的宗教认同和社会认同。以上研究显示,中国耶稣会士综合了宗教性、世俗性、学术性的多重身份,促成他们参与近代中西文化互动的进程,也促使他们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天主教信众自我身份辨识的塑造。第六章为本文结语部分。首先,在天主教本地化视域下从国际性与本地性、宗教性与世俗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历史性与延续性等四个角度全面把握该群体的整体特性,借此分析他们的历史角色及历史局限性。其次,着重考察他们的文化认同及影响。中国耶稣会士的整体特性及文化认同,是理解他们的中介性角色如何在晚清中国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具体体现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的发展,亦是天主教与近代来华殖民力量互相影响的结果。但他们区别于西方传教士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生活,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天主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冲突。尽管如此,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使得这一群体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挥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也大多限于中国天主教内部。

曾粤兴,李梦[2](2013)在《劳动教养的改革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一项主要应对严重违法和轻微犯罪的措施。而劳动教养作为我国本土特色,自出生它的性质就备受争议。实践证明,劳动教养有其存在必要性。当然,为适应世界法治思潮的运动,我们需要对劳动教养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首先,在劳动教养适用对象分类的方面,应当把握从原则、笼统向确定、规范转变。其次,劳动教养执行的正当化需要对警察权进行限制。再次,国际的刑事司法标准要求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必须经审判,劳动教养势必引入审判权。这种审判权有其独立的意义。最后,恢复性司法可引入到教养处遇的执行工作中。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3](2013)在《《光谱实验室》2012年第29卷总目次》文中指出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4](2012)在《《光谱实验室》2011年第28卷总目次》文中认为

李运才[5](2010)在《毒品犯罪死刑政策之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因毒品犯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人数高居所有犯罪之首,然而毒品泛滥的态势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也与死刑适用必要性原则、价值均衡原则相抵牾。因此,毒品犯罪的死刑政策需要重新评估。对毒品犯罪大量适用死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同时也是由于对毒品及毒品犯罪的危害、刑罚的功能认识偏差所致。但是,毒品犯罪的研究,一旦从激情的非理性情绪性诉求拉回到最朴实刑法理论层面,一旦从媒体的夸大其词的宣传拉回到医学和社会学上的求真务实,民众会认同毒品犯罪的死刑限制,并最终容认其死刑废止。

王彦,张小云,关勇[6](2006)在《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文中认为将SCI收录的76种及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生态学类目核心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包括英文刊名、汉译刊名、出版周期、原版刊号、最新影响因子、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地、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主要内容及使用的语言,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

宋健强[7](2010)在《司法正义vs.政治妥协:谁来保佑持久和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平是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刑法的终极目标之一。和平倚重多种因素,政治与法律因素至关重要。和平有持久和平与暂时和平之分,政治与法律因素经常为此相互冲突。政治家看重暂时和平,政治妥协、和解与赦免长期被视为获致和平的灵丹妙药,残酷牺牲被害利益;法律家与法学家看重持久和平、关注被害利益,认为唯有司法正义才有利于持久和平。"结束有罪不罚的历史"、"唯有司法正义才有利于持久和平",这是现代国际刑事司法的定律,但我国学界关注不足、立场分歧严重。国际刑法学者应当立场自治、恪尽使命。

宋健强[8](2010)在《司法正义vs.政治妥协:谁来保佑持久和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平是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刑法的终极目标之一。和平倚重多种因素,政治与法律因素至关重要。和平有持久和平与暂时和平之分,政治与法律因素经常为此相互冲突。政治家看重暂时和平,政治妥协、和解与赦免长期被视为获致和平的灵丹妙药,残酷牺牲被害利益;法律家与法学家看重持久和平、关注被害利益,认为唯有司法正义才有利于持久和平。"结束有罪不罚的历史"、"唯有司法正义才有利于持久和平",这是现代国际刑事司法的定律,但我国学界关注不足、立场分歧严重。国际刑法学者应当立场自治、恪尽使命。

周元,刘荣毅,夏朝娟,张鹤川[9](2021)在《青草沙水库围堤地基液化危害分析与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青草沙水库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江心水库,是上海以长江为原水的水质最好规模最大的饮用水与城市供水水源地,为上海"十一五"重点工程。青草沙地区浅部存在液化砂性土层,需要对围堤地基的液化危害土层进行治理,以确保工程的施工与运行安全。本文根据液化判别结果,对液化等级进行了分区,并对液化土层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各堤段的特点、位置、液化等级和液化土层分布,对各种常用的液化危害治理方法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推荐了最经济最适宜的液化危害治理方法,对青草沙水库工程设计和安全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这些治理方法不仅经济效果好,而且围堤的地基液化危害和渗漏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可为同类项目提供重要借鉴。

王阮[10](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二、地球与环境2004年第32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与环境2004年第32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之间: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研究(1842—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第五节 论文框架与写作思路
第二章 老耶稣会的本地化:1840 年前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初现与消亡
    第一节 明末来华耶稣会与中国会士的初现(1580—1644)
        一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中国辅理修士
        二 明末来华耶稣会发展中国会士的主要考量
    第二节 清初来华耶稣会与中国会士的发展(1644—1724)
        一 顺治朝传教环境对耶稣会发展中国会士的影响
        二 康熙朝传教环境的变化与中国耶稣会神父的出现
    第三节 “百年禁教”时期的中国耶稣会士(1724—1840)
        一 雍乾禁教时期耶稣会发展中国会士举措的变化
        二 耶稣会被“取缔”后的中国耶稣会士群体
        三 “禁教”时期江南地区的中国神职群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 作为“西教士”与中国基督徒之间的中介
        二 作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中介
        三 作为西方天主教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中介
第三章 新耶稣会的本地化: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再现与发展
    第一节 “教权”冲突与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形成
        一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准备阶段:1850 年徐汇公学的设立与课程设置
        三 形成阶段:1862 年耶稣会初学院的建立
    第二节 “教务“增长与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发展
        一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阶段性量化分析
        二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代际谱系与社会定位
        一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代际谱系
        二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社会定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 中西宗教与世俗教育的融合塑造
        二 西方天主教会与本地社会的结合产物
第四章 “华人为教士者”: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调和民教”: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教案”治理
        一 “民教冲突”: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教案”发生
        二 “调和民教”:中国耶稣会士的“教案”观——以李问渔为例
        三 “民教相安”:中国耶稣会士与“教案”的解决
    第二节 “华文圣经”:中国耶稣会士与《圣经》翻译
        一 早期来华耶稣会士与《圣经》翻译
        二 近代天主教《圣经》翻译的时代特色
        三 中国耶稣会士《圣经》翻译作品概况
    第三节 “耶儒释老”:中国耶稣会士的宗教对话(护教)着述
        一 中国耶稣会士宗教对话着述概况
        二 “专辟佛老”:黄伯禄宗教对话着述研究
        三 “护教斗士”:李问渔宗教对话着述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 缓和中西冲突与构建新型政教关系
        二 《圣经》汉译与西方天主教信仰的本地化
        三 从基督宗教间冲突到宗教学研究的雏形
第五章 “学贯夫中西者”: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
    第一节 “泰西之学”:中国耶稣会士与晚清“西学东渐”
        一 李问渔的西学译介
        二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地理学着作
        三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西学东渐”活动之影响
    第二节 “淹贯中西”:中国耶稣会士与晚清“东学西传”——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的学术交往
        一 英国汉学家庄延龄与黄伯禄的书信来往
        二 庄延龄中国宗教研究着作与黄伯禄
        三 黄伯禄及其他中国耶稣会士的“汉学”研究着作之价值
    第三节 “光前启后”:中国耶稣会士的本地教会史研究
        一 中国耶稣会士对徐光启历史的整理
        二 中国耶稣会士对许甘第大(Candida Hiu)历史的整理
        三 中国耶稣会士整理本地教会史的本地化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多重身份
        二 中国天主教徒的自我身份辨识
第六章 结语:本地化视域下的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
    第一节 本地化视域下反观晚清中国耶稣会士的整体特性
        一 国际性与本地性的统一及差异
        二 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双重结合
        三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群体本质
        四 历史性与延续性的宗教阶层
    第二节 文化认同:理解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在近代天主教本地化进程中历史主体性地位的关键
        一 在晚清历史语境中缓和天主教信仰价值与中国社会的冲突
        二 塑造天主教信仰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结合
        三 影响该群体宗教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文化认同之来源
表格索引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2)劳动教养的改革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劳动教养适用对象的分类改革
    其一,对吸毒、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人员行政强制措施化。
    其二,屡教不改,有常习性违法行为的人员保安处分化。
    其三,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模式,但由于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人员刑法化。①
二、限制警察权
三、劳动教养司法化及建议
    第一,二者法律渊源和法律性质的不同。
    第二,二者适用对象的不同。
    第三,类型和内容的不同。
    第四,适用原则的不同。
    第五,适用期限的不同。
四、多种处遇方式及恢复性司法的引入
    (一)劳教制度与恢复性司法的关系
    (二)封闭式处遇的扩展
    (三)开放式处遇
    (四)公众和被害人对恢复性司法的态度的改观

(5)毒品犯罪死刑政策之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前言
二、毒品犯罪死刑政策的文化观念反思
    (一)毒品犯罪死刑政策的历史文化观念反思
    (二)毒品犯罪死刑政策的现代文化观念反思
三、毒品犯罪死刑政策实质根据评估
    (一)毒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检视
    (二)毒品及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考察
四、毒品犯罪死刑政策的目标反思
    (一)毒品犯罪的现状分析
    (二)毒品犯罪死刑政策的目标定位反思
五、结束语

(7)司法正义vs.政治妥协:谁来保佑持久和平?(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价值论关键话题
二、问题的切入:ICC国际检察官缘何郁闷
三、乌干达政府: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四、苏丹政府:国际司法正义奈我如何
五、ICC实践理性总整理:没有司法正义就不会有持久和平
    (一)国际检察官的现场叙事
    (二)国际大法官的现场叙事
六、历史回溯:政治绑架司法
七、司法正义是持久和平的保护神:文字游戏抑或理论支撑
八、价值论续展:个人权利VS.社会共同善

(9)青草沙水库围堤地基液化危害分析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水文条件
    1.2 工程地质条件
2 场地液化危害分析
3 液化治理方法
4 工程方案比选与应用实效
    4.1 治理方法比较
    4.2 治理方法选择
    4.3 合理性分析
5 结语

(10)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口述历史档案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2.3 本体理论
        2.3.1 本体概念
        2.3.2 本体分类
        2.3.3 本体构建流程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4 知识发现理论
        2.4.1 知识发现定义
        2.4.2 知识发现过程
        2.4.3 知识发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4.4.1 术语词表构建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4.4.3 充实、修正本体
        4.4.4 本体模型转换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5.2 模式层组织
        5.2.1 本体解析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5.2.3 关系界定
    5.3 数据层组织
        5.3.1 信息抽取
        5.3.2 知识融合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5.5.1 数据准备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6.1.1 整体—局部分布
        6.1.2 项目—时间分布
        6.1.3 项目—地点分布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地球与环境2004年第32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之间: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研究(1842—1912)[D]. 李强. 上海大学, 2019(02)
  • [2]劳动教养的改革路径分析[J]. 曾粤兴,李梦. 刑法论丛, 2013(02)
  • [3]《光谱实验室》2012年第29卷总目次[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3(01)
  • [4]《光谱实验室》2011年第28卷总目次[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2(01)
  • [5]毒品犯罪死刑政策之评估[J]. 李运才. 刑法论丛, 2010(04)
  • [6]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J]. 王彦,张小云,关勇. 生态环境, 2006(02)
  • [7]司法正义vs.政治妥协:谁来保佑持久和平?[J]. 宋健强. 刑法论丛, 2010(01)
  • [8]司法正义vs.政治妥协:谁来保佑持久和平?[J]. 宋健强. 刑法论丛, 2010(01)
  • [9]青草沙水库围堤地基液化危害分析与治理研究[J]. 周元,刘荣毅,夏朝娟,张鹤川. 上海国土资源, 2021(04)
  • [10]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标签:;  ;  ;  ;  ;  

地球与环境 2004 年第 32 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