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里坤县农机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对八里坤县农机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一、对巴里坤县农机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曾瑞[1](2019)在《政府投资审计在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水利建设飞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由于市场开放程度跟不上建设需求速度,农村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存在极大的漏洞,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机关作为隶属于政府的监督单位,通过行使审计监督职权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在维护资金安全、防止资金浪费、保障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分析了政府投资审计的概念、模式、流程及特点,明确了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和国内外造价管理模式,找出政府投资审计与造价管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分析了我国基层政府投资审计管理及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基于政府投资审计的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指标,并利用多级可拓评价建立基于政府投资审计的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成效评价模型,最后引入实际案例验证了多级可拓评价在该领域的适用性。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构建了基于政府投资审计的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指标为基础,利用可拓学理论建立基于政府投资审计的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得到对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影响最大的建设阶段是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并提出相应管理建议,为日后利用政府投资审计加强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参考,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巴哈提古丽·马尔哈巴[2](2017)在《巴里坤县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中认为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农机人员不断进行实验、推广、宣传下农民逐步认可了深松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效益和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对巴里坤县农业生产中现状及今后的发展策略供读者参考。

张宜兵[3](2017)在《新疆巴里坤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调查与思考》文中认为农机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在小农户分散经营基础上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前农村重要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荣垆[4](2017)在《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研究 ——一个环境人类学的认识》文中提出环境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其理论来源多样,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权力、文化与历史等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给哈萨克牧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的这些措施使牧民的生计方式走向“多样化”和“去游牧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北方牧区的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和牧民的生计方式变迁问题成为学界所关注的话题。本项研究以红星一牧场为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对红星一牧场近六十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计方式变迁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过程进行了探究,并探讨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原因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解决红星一牧场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由六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述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红星一牧场的历史变迁情况和生态环境变迁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章从牧场的牧工、草场、牲畜及牧场一年的主要牧业活动这四个方面对红星一牧场从1959年成立到1984年牧业改革期间的牧业生产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第三章对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中的国家权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牧业改革、牧民定居政策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当地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市场机制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牧民适应市场机制的策略;并探讨了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当地牧民环境观念和生计观念的转变。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也就是在民族生计方式调适过程中环境人类学理论方面的思考。基于田野调查,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影响一个民族生计方式的因素是复杂且多样的,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相较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2.我国北方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常常伴随着牧民贫困这一社会现象;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发展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方面。解决我国牧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尊重地方游牧文化,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外需采取包括政策、经济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措施。3.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的整个调适过程是当地牧民与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当地牧民在外在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自身生计方式的一种主动调整也是牧民在外在自然、社会环境变化下被迫作出的调整,在不同时期牧民在生计方式调适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有所不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与地方游牧社会间的互动。

郑瑞楠[5](2016)在《新疆地区农机经营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区“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是持续影响新疆机械化发展重要因素。为了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将农机资源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使农机具的利用率有所提高,农机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使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以此改变“有机无活,有活无机”的局面,从而增加农机手的作业收入,同时减轻无农机户生产负担。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是先进农业发展基础和重要表现,而农业的机械化进步关键是农机管理运营问题。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的关键点是使用何种管理运营方法,逐步完善机械在农业的配置结构,增加农机使用功效,促进新疆农机发展水平。在进行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过程当中借助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有机结合以及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探究方式,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当地农机分配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并提出适合当前新疆地区农机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建议。(1)结合当前新疆农机经营模式的发展现状,找出农机经营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根据实地调研结果,确定了区域农机经营模式。(2)结合调研分析,得出了新疆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以此提出新疆农机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为新疆农机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现实基础。(3)通过农机总动力预测模型和农机装备结构衡量模型进行预测,以合理指导农机产业化的发展。

李成[6](2014)在《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农业史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体系曾发生过重大转变:小麦种植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栽培作物。考古资料显示,小麦在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是龙山时代,然而此后却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不受重视;从西汉晚期开始,才逐渐在该地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小麦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等方法,分析梳理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时期与小麦有关的出土资料和文献记载,对该时空范围内的种植与推广历程、特点、因素及影响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脉络,以及技术创新、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史前至两汉时期小麦在黄河流域的种植与推广历程划分为试种、劝种和广种三个阶段。试种阶段从龙山时代至西周,该时期小麦分布呈“西少东多”的特点,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的种植面积多于其他地区;小麦在农作物中所占的比例极为有限,表明当时人们对其缺乏重视。劝种阶段从春秋至西汉早期,该时期小麦在黄河下游及附近地区的分布有所扩大,但同时关中地区却出现了“不好种麦”的情况;“五谷”的出现反映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小麦的重要性,而政府“劝种”冬小麦则标志着其地位的提升。广种阶段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该时期小麦栽培除了在黄河下游附近继续得到较快发展之外,还在关中及河西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而从小麦在政府颁发的农事诏令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亦可看出当时其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第二部分,对小麦种植与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因小麦生长特点与黄河流域降水量分布不均的自然环境相矛盾,导致其长期无法得到广泛种植;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的气候与降水条件更为适合小麦发育,是其试种阶段分布特点形成的基础。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带动了黄河流域小麦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冬小麦由于生长周期的季节性差异,在作物体系中逐渐凸显出互补性优势,使得统治者意识到其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西汉中期以前,由于转磨普及程度的低下和面粉生产的滞后,使小麦的食用方式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导致其缺乏种植积极性;西汉晚期至东汉,转磨形制及筛粉工具的发展提升了面粉磨制的质量,发酵技术的成熟也令面食加工技术得到了显着进步,不仅使小麦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并被社会认可,还促进了其在黄河流域的广泛普及。第三部分,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古代新疆地区的小麦种植和面食制作技术特点,并分析其与同时期黄河流域技术系统的差异。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此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食品加工技术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使黄河流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麦面食系统,进而对小麦种植在该地区的普及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一历史进程充分反映出文化多样性与互补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第四部分,探讨汉代以后小麦种植业从黄河流域向各地区扩张的情况、及其对于古代社会人口增长的影响,进而揭示各历史阶段小麦地位的变化。尽管两汉时期小麦推广未能动摇当时粟在农业的优势地位,然而其栽培与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以后麦作农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唐代中期以后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确立,小麦也取得了与粟同等重要的位置。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农学、食品工程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从技术手段和实践应用层面对资料证据进行比较;同时在宏观上把握小麦种植与推广历程的整体脉络,探讨各种因素内在的相互联系。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杨德强,高雍琴[7](2014)在《抓机遇 夯基础 力促奎苏镇农机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新疆巴里坤奎县苏镇发展历程中农机化取得的主要成绩、农机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农机化发展的新思考。

朱彬彬[8](2014)在《巴里坤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型农田水利承担着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为粮食生产提供基础性保障。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村级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管理功能弱化,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状况日趋严重,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鉴于此,我国从2009年起启动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持续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小农水建设。小农水固然重要,但小农水工程的持续利用的关键是如何有效管护。为此,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等为指导,从巴里坤县建设和管护的案例分析入手,分析其主要问题:一是农户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激励机机制;二是水费收取的权利与管护主体的责任不对称;三是用水协会内部运行不流畅,管理效率低;四是小农水项目财政支持不足;五是管护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针对该地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地区的实证调研,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管理;二是构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控制农户用水成本;三是完善用水协会管理制度,改善组织管理效率;四是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营造有利运行条件;五是完善水利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巴里坤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第三章是巴里坤县小农水工程管护机制现状的一般性分析;第四章是巴里坤县小农水工程管护的实证研究;第五章是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

杨春雷[9](2014)在《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农机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应用程度和装备情况的标度,也是农机工作者从事农机管理工作、指导农业机械化生产及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只有科学、全面地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才能正确认识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水平及所处阶段,因地制宜的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及实际情况出发,研究阐述了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机械数量、农业机械结构、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水平等联系起来,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等系统评价方法,选取了七项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标,筛选建立了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分析确定了新评价指标体系中三个一级指标和七个二级指标的权值及计算方法;构建了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新疆巴里坤县为例,运用新的评价模型对农机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新评价指标体系下的巴里坤县农机化发展水平约为43.87%,处于中级发展阶段,原因在于巴里坤县耕种收环节的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且经营规模较小,以自耕自种方式为主,导致农机化水平较低,较客观全面的反映了统计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实际发展水平。本文对新疆新的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农业机械的装备质量、应用水平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对推进新疆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莲飞,盛德兰[10](2014)在《巴里坤县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发展现状及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从巴里坤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现状、培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农业机械培训的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充分认识加强农机培训的必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蓬勃发展。

二、对巴里坤县农机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巴里坤县农机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投资审计在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水利工程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水利工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理论基础
    2.1 政府投资审计相关理论
        2.1.1 政府投资审计的概念
        2.1.2 政府投资审计的模式
        2.1.3 政府投资审计的流程
        2.1.4 政府投资审计的特点
    2.2 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工程造价的定义
        2.2.2 工程造价管理
    2.3 政府投资审计和造价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3.1 政府投资审计和造价管理的区别
        2.3.2 政府投资审计和造价管理的联系
3.我国基层政府投资审计管理和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3.1 基层政府投资审计管理现状
    3.2 农村水利工程各阶段造价管理现状
        3.2.1 投资决策阶段
        3.2.2 设计阶段
        3.2.3 招投标阶段
        3.2.4 施工阶段
        3.2.5 竣工阶段
4.基于政府投资审计的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成效评价模型建立
    4.1 可拓学理论
        4.1.1 可拓评价的优点
        4.1.2 物元理论概述
        4.1.3 集合理论概述
        4.1.4 关联函数理论
        4.1.5 多级可拓评价思想步骤
    4.2 层次分析法理论
        4.2.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4.2.2 层次分析结构
        4.2.3 层次比较矩阵
        4.2.4 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造价管理成效评价等级的确立
        4.3.2 造价管理成效评价指标集合的确立
        4.3.3 造价管理成效评价指标的经典域
        4.3.4 造价管理成效评价指标的节域
        4.3.5 造价管理成效评价指标的关联度
        4.3.6 多级可拓评价
5.实例分析
    5.1 项目介绍
    5.2 D渠道建设项目投资审计方案
    5.3 D渠道项目投资审计结果
        5.3.1 D渠道项目投资审计结果
        5.3.2 D渠道项目投资审计中发现和调整的主要问题
    5.4 基于政府投资审计的农村水利造价管理成效评价
        5.4.1 政府投资审计介入前的造价管理成效评价等级
        5.4.2 政府投资审计介入后的造价管理成效评价等级
    5.5 评价结论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2)巴里坤县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推广机械化深松技术的措施
2 存在的问题
3 结论

(3)新疆巴里坤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合作社基本情况
2 主要措施和主要成效
    2.1 工作措施
        2.1.1 政策支持。
        2.1.2 项目扶持。
        2.1.3 能力培训。
    2.2 主要成效
        2.2.1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
        2.2.2 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 降低了作业成本,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2.3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2.2.4 造就新型职业农民, 提供现代农业人才。
3 对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3.2 要理顺发展环境, 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投资力度
    3.3 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设施建设, 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3.4 依法发展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
    3.5 加强内部管理, 加大培训力度, 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初级阶段向规范高级阶段发展
    3.6 充分利用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 做大做强农机专业合作社, 实现规模化经营

(4)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研究 ——一个环境人类学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关于生计方式的研究
        (二)关于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的研究
        (三)关于环境人类学的研究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与环境人类学的理论视野
        (一)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
        (二)环境人类学的视野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星一牧场社会、自然环境概况及其变化
    一、历史沿革及人口
    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概况及其变化
        (一)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二)气候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
    小结
第二章 红星一牧场计划经济时期的游牧
    一、由牧民到牧工
        (一)红星一牧场牧工的来源
        (二)兵团特色鲜明的红星一牧场
    二、草场的集体管理
        (一)红星一牧场的草场分布图及游牧路线
        (二)红星一牧场的草场建设与保护
    三、畜群结构及分群管理制度
        (一)畜群结构及其变化
        (二)牲畜的分群管理制度
    四、一年中主要的牧业生产活动
        (一)接羔、育羔
        (二)剪毛
        (三)抓膘
        (四)配种
        (五)转场
    小结
第三章 牧民生计方式调适中的国家力量
    一、牧业体制改革与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一)红星一牧场的牧业体制改革
        (二)牧业体制改革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牧民生计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
    二、定居政策与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一) 红星一牧场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背景
        (二)当地牧民的定居状况及牧民对定居的适应
        (三)定居推动了当地牧民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进程
    三、草原环境保护政策与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一)红星一牧场草原环境保护政策的缘起
        (二) 现有的草原环境保护措施
        (三)草原环境保护政策与牧民生计方式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一、市场经济下的牧业生计
        (一)牧业生产成本的提高
        (二)陷入困境的牧业生计
    二、市场经济下牧民的生计选择
        (一)牧业发展方式的新尝试
        (二)牧民生计方式的“去牧业化”
    三、市场经济下牧民观念的调适
        (一)牧民自然观的转变
        (二)日益多样的牧民生计观念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新疆地区农机经营现状及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机械化
        2.1.2 农机经营
        2.1.3 农机经营模式
        2.1.4 农机产业化
        2.1.5 适度规模经营
    2.2 国内外农机经营模式
        2.2.1 国外农机经营模式
        2.2.2 国内农机经营模式
        2.2.3 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比较
    2.3 我国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2.3.1 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2.3.2 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主要现状
        2.3.3 农机服务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农机经营模式及现状分析
    3.1 新疆农机经营模式
        3.1.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类
        3.1.2 地方农机经营模式分类
        3.1.3 存在的主要缺点
    3.2 农机经营模式实地调研
        3.2.1 塔城地区调研情况
        3.2.2 阿克苏地区调研情况
        3.2.3 兵团第六师调研情况
        3.2.4 案例经验总结
    3.3 区域农机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确定
        3.3.1 选择原则和依据
        3.3.2 区域农机经营组织模式讨论
    3.4 农机经营组织模式合理化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农机产业化服务
    4.1 新疆农机化总体水平概况
        4.1.1 农业机械装备现状
        4.1.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现状
    4.2 新疆农机产业化发展情况
        4.2.1 农机化产业现状
        4.2.2 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4.3 新疆农机产业化发展趋势
        4.3.1 组织规模扩大化
        4.3.2 服务内容多样化
        4.3.3 投资主体多元化
        4.3.4 组织成员素质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农机产业化发展对策
    5.1 农机总动力预测
        5.1.1 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5.1.2 新疆农机总动力的预测
    5.2 农机装备结构的衡量
        5.2.1 农机装备配置合理度定义及计算
        5.2.2 适宜农机装备占有率定义定义及计算
        5.2.3 农机装备水平评价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时空范围界定
        1.2.1 本文的时间范围
        1.2.2 本文的空间范围及其环境特点
    1.3 小麦的特性与优势
        1.3.1 小麦的生长习性和生长条件
        1.3.2 小麦的自身优势
    1.4 学术史及研究现状述评
        1.4.1 初始阶段
        1.4.2 发展阶段
        1.4.3 深入阶段
        1.4.4 研究现状述评
    1.5 本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1.5.1 本文的结构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
        1.6.1 本文的难点
        1.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史前至两汉小麦遗存
    2.1 史前时期遗存
        2.1.1 黄河中上游地区
        2.1.2 黄河下游地区
    2.2 夏商时期遗存
        2.2.1 黄河中上游地区
        2.2.2 黄河下游地区
    2.3 西周时期遗存
        2.3.1 黄河中上游地区
        2.3.2 黄河下游地区
    2.4 春秋至秦代遗存
        2.4.1 黄河中上游地区
        2.4.2 黄河下游地区
    2.5 两汉时期遗存
        2.5.1 黄河中上游地区
        2.5.2 黄河下游地区
        2.5.3 其他关于麦的遗物
第三章 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的时空特点
    3.1 试种阶段
        3.1.1 研究材料辨析
        3.1.2 相关文字记载
        3.1.3 该阶段主要特点
    3.2 劝种阶段
        3.2.1 相关文字记载
        3.2.2 该阶段主要特点
    3.3 广种阶段
        3.3.1 传世文献中的记载
        3.3.2 出土简牍中的记载
        3.3.3 该阶段主要特点
第四章 小麦种植与推广的环境及农业生产技术因素
    4.1 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对小麦种植的影响
        4.1.1 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气候变迁概况
        4.1.2 该区域环境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利弊
        4.1.3 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
    4.2 耕作技术的进步
        4.2.1 商周时期耕作技术
        4.2.2 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
        4.2.3 两汉时期耕作技术
    4.3 农具制造及使用水平的提升
        4.3.1 农具种类和制法的演变
        4.3.2 农具使用技术发展与牛耕的普及
    4.4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4.4.1 先秦时期水利灌溉事业
        4.4.2 两汉时期水利灌溉事业
        4.4.3 黄河流域古代水利设施地位的探讨
    4.5 农业生产技术对小麦种植与推广的促进
        4.5.1 先秦两汉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
        4.5.2 冬小麦种植的历程及意义
        4.5.3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在小麦推广时期的作用
第五章 小麦种植与推广的食品加工技术因素
    5.1 传统食品加工技术对小麦种植的影响
        5.1.1 战国以前的粮食加工工具和技术
        5.1.2 粒食方法对小麦推广的制约
    5.2 战国至两汉的面粉加工工具和技术
        5.2.1 转磨的运作原理及出现时间探讨
        5.2.2 黄河流域战国至两汉转磨的考古发现
        5.2.3 面粉加工技术的发展进步
    5.3 面食制作技术的进步
        5.3.1 “饼”的产生与演变
        5.3.2 发酵技术在面食加工中的应用
    5.4 食品加工技术对小麦种植与推广的促进
        5.4.1 西汉中期以前工具与技术的局限
        5.4.2 西汉中期以后工具的普及与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 文化交流在小麦推广历程中的作用
    6.1 新疆地区先秦两汉的小麦种植
        6.1.1 考古发现的先秦小麦遗存
        6.1.2 两汉时期小麦种植情况
        6.1.3 古代新疆小麦种植特点
    6.2 新疆地区先秦两汉的面食加工技术
        6.2.1 粮食加工工具的考古发现及其形制
        6.2.2 面食的考古发现及其技术特点
    6.3 文化交流对汉代小麦推广的意义
第七章 汉代以后小麦的发展及其地位提升
    7.1 小麦栽培在黄河流域以外的拓展
        7.1.1 黄河流域以外发现的小麦遗存
        7.1.2 汉代以后小麦在全国各地的扩张
    7.2 魏晋至唐代小麦栽培加工技术的发展
        7.2.1 小麦种植和面粉加工水平的提升
        7.2.2 面食制作技术的进步和面食文化的形成
    7.3 小麦社会地位的变化
        7.3.1 汉代小麦的地位及其推广的影响
        7.3.2 魏晋至唐代小麦地位的发展和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抓机遇 夯基础 力促奎苏镇农机化发展再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 奎苏镇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
    1.1 奎苏镇农机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农机结构不断优化, 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1.1.2 畜牧业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 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1.1.3 农民发家致富的途径大幅拓宽。
        1.1.4 新技术应用面积显着提高, 农机推广水平明显提升。
    1.2 奎苏镇农机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1.2.1 农机化发展的环境较优越。
        1.2.2 农机化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
        1.2.3 农民对发展农机化的要求将更为迫切。
2 奎苏镇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1 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2.2 农机服务体系薄弱
    2.3 农业机械使用可靠性的影响
3 奎苏镇农机化发展及新思考
    3.1 充分认识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性
    3.2 要通过拓宽服务领域, 增加农民收入
    3.3 转变观念, 依法行政
    3.4 进一步加强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8)巴里坤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做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基础理论
        1.4.1 公共产品理论
        1.4.2 农户行为理论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创新及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巴里坤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
    2.1 巴里坤县基本农情和水情
    2.2 巴里坤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2.3 小农水工程的发展特点
第3章 巴里坤县小农水工程管护机制现状的一般性分析
    3.1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3.2 巴里坤县政府小农水工程管护的管理方式与管理层次
    3.3 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巴里坤县小农水管护的实证调研
    4.1 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4.2 管护的统计描述性分析
        4.2.1 用水协会的样本农户所在村的区域情况
        4.2.2 样本区农户的基本情况
        4.2.3 农业生产特征
        4.2.4 用水协会的特征与管理方式
        4.2.5 农民认知和政策支持特征
        4.2.6 影响农户认知的特征
        4.2.7 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意愿行为特征
    4.3 调研的基本结论
第5章 构建巴里坤县小农水管护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5.1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管理
    5.2 构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控制农户用水成本
    5.3 完善用水者协会管理制度,改善组织管理效率
    5.4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营造有利运行条件
    5.5 完善水利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成果

(9)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农机化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2.1 新疆农机化发展现状
    2.2 新疆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3 新疆农机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农业机械化评价的理论评述
    3.1 灰色系统理论
    3.2 层次分析法
    3.3 主成分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新疆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的设置
    4.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3 评价指标的计算
    4.4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4.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6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计算
    4.7 小结
第5章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
    5.1 综合评价模型
    5.2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6.1 大力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6.2 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6.3 加快建设农机化示范区
    6.4 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
    6.5 积极推进农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巴里坤县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发展现状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现状
2农业机械教育培训发展面临的问题
3农业机械教育培训的发展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3.2增加资金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3.3整合现有资源, 加强培训合作
    3.4加强宣传, 提高农民认识

四、对巴里坤县农机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投资审计在农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曾瑞. 新疆大学, 2019(11)
  • [2]巴里坤县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巴哈提古丽·马尔哈巴. 植物医生, 2017(09)
  • [3]新疆巴里坤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调查与思考[J]. 张宜兵.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7(03)
  • [4]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研究 ——一个环境人类学的认识[D]. 孙荣垆.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5]新疆地区农机经营现状及产业化发展[D]. 郑瑞楠.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6]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D]. 李成. 西北大学, 2014(01)
  • [7]抓机遇 夯基础 力促奎苏镇农机化发展再上新台阶[J]. 杨德强,高雍琴.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4(03)
  • [8]巴里坤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朱彬彬.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9]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杨春雷.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6)
  • [10]巴里坤县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发展现状及思考[J]. 赵莲飞,盛德兰.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4(02)

标签:;  ;  ;  ;  ;  

对八里坤县农机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